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柯文哲羈押禁見臉書首度更新 批評「政治追殺、司法不公」

劉亦菲12歲在紐約讀書照片曝光 清秀精緻是班花也是校花

男女感染反應大不同 研究揭密:存在免疫差異

專家表示,兩性存在有趣的免疫學差異,「男性流感(man flu)」指的是一種類似感冒的疾病,被解釋為「比生產還要痛苦」;示意圖。(圖/123RF)
專家表示,兩性存在有趣的免疫學差異,「男性流感(man flu)」指的是一種類似感冒的疾病,被解釋為「比生產還要痛苦」;示意圖。(圖/123RF)

網路上流傳各種影片和表情包梗圖,嘲笑男性平日生病時總是反應過度。但是,男性的行為有生物學原因可解釋嗎?根據劍橋字典的定義,「男性流感」(man flu)指的是「一種類似感冒的疾病,雖然不嚴重,但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通常將其視為更嚴重的疾病,通常以男性居多。」另外,根據市井字典(Urban Dictionary;專門解釋常見俚語的線上字典)的解釋,男性流感「比生產還要痛苦。」

專家表示,兩性之間的確存在有趣的免疫學差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態學、演化與行為學教授瑪蓮娜.祖克(Marlene Zuk)指出:「男性與女性感染後的難受程度不同,這是有道理的。」

證據顯示,男性患病時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嚴重感染,這種情況在新冠疫情期間就已經出現過,當時男性的住院率與死亡率都比女性高。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的計畫主持人馬修.梅莫利博士(Dr. Matthew Memoli)提到,有研究發現男性比較不會採取預防措施避免生病,例如戴口罩或洗手。男性也比較常採取不健康的行為,例如吸菸或飲酒,而且不願意尋求治療,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男性生病時出現更嚴重的結果。

女性免疫力較強 基因是關鍵

此外,男性與女性的免疫系統也存在生物學上的差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子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薩布拉.克萊因(Sabra Klein)指出,無論是什麼疾病,「女性通常會產生或是引發更強烈的免疫反應。」

甚至在感染發生之前,兩性之間就出現了差異。女性的免疫細胞能夠更快速偵測到病毒或細菌等外來入侵者。當發現威脅時,女性的免疫系統會釋放更多發炎蛋白質(inflammatory protein),稱為細胞激素(cytokine),它會產生更多抗體,回應病毒與疫苗、抵抗感染。

當然,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不過,克萊恩博士表示,女性「往往會更快速啟動這些反應,我們的免疫蛋白也會得到激活、數量也會增加。」

兩性的免疫反應出現差異,基因遺傳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基因位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2條X染色體,而男性只有一條。賓州大學生物醫學副教授蒙特塞拉特.安格拉(Montserrat Anguera)表示,女性在感染期間,這些基因的功能,例如檢測病毒或是產生細胞激素,會稍微增強。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性荷爾蒙。睪固酮似乎會抑制免疫功能的某些面向,例如抗體的產生;雌激素則會增強免疫功能,只不過雌激素也被證明,可以抑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

至於為何男女的免疫系統會出現差異,目前相關研究仍非常少。但是專家表示,或許可歸因於演化與生殖。祖克博士推測,這些差異有可能是某種權衡措施,男性生物學優先考量的是生育而不是長壽,但是對於女性來說,「抵禦疾病並照顧好後代更重要。」

研究:女性患上流感也很難受

那麼,這是否意謂著男性流感是真實存在的?倒也不一定。根據過去幾年的研究發現,當患有輕微呼吸道感染時,實際上女性的症狀比男性嚴重。在某項研究中,科學家刻意讓健康的年輕人感染流感病毒,結果發現,女性出現的症狀比男性還要多,身體覺得更難受。

背後的原因是,在罹患較輕微的疾病時,免疫系統愈強,就會回應愈多、愈嚴重的症狀。事實上,生病期間我們身體出現的所有症狀,包括發燒、疲倦、鼻塞等,全都是身體回應感染所造成的。

「你想要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因為它有助於保護你免受疾病侵入並幫助清除疾病,」梅莫利博士說。「但是你的免疫系統如果太活躍,反而會傷害你。」免疫系統造成的損害也會導致症狀持續更長時間。在最極端的例子中,女性更有可能出現感染後症候群(post-infection syndromes),例如長新冠,部分原因可能是免疫系統過度活躍。

但不論你是男性或女性,生病都是難受的。因此,如果你身邊的男人(或女人)抱怨自己感覺很糟,請克制翻白眼的衝動,或許你應該鼓勵他們去看醫生。(https://healthmedia.com.tw/main_detail.php?id=64947

流感 檢測 疫情

上一則

家長為保險延後新生兒篩檢 男嬰龐貝氏症發作險丟小命

下一則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