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之痛走不出 八大症狀確認罹延續性哀傷障礙
丹華是全職家庭主婦,因老公中風臥床多年,肩上擔子重,焦慮、失眠總是如影隨形。某次回診,她開口就是壞消息:「老公前日在隔離病房去世,新冠重症發病四天,我只能視訊聯繫,無法見到最後一面。」她心情非常複雜,來到醫院門口時幾乎崩潰,但又瞬間感覺極度不真實。
丹華依傳統辦完七七與百日後,留下無盡空虛。她每日仍替老公牌位送飯菜;看到老公的舊毛衣、花布被,陷入無比生氣悲慟。她氣染疫傳給老公的人、氣病毒凶猛無情、更氣自己的無能為力,常是麻木地過一天。
悲傷能有多長?隨著時間過去,丹華卻走不出來。這狀況應符合「延續性哀傷障礙」,需要專業協助。一般而言,悲傷是失去至親摯愛之時出現的情緒反應。我們在哀悼中經歷痛苦,再逐漸接受失落的事實,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世界,進而將精神活力投注於新目標。
悲傷有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等各種情緒,會交替出現、不斷循環,但有些人則一直無法達到接受階段。
「延續性哀傷障礙」描述出這種持續、過度延長(成人至少12個月,兒童青少年6個月)、有損生活功能的悲傷狀態。主要特徵為患者強烈地渴望和懷念已逝者,思緒一直被其回憶占據。
「延續性哀傷障礙」八症狀包含:自我認同崩潰(如感覺一部分的自己死去)、對亡者死去出現懷疑、避開任何提醒亡者已逝的消息、對亡者的離開有強烈情緒反應(如憤怒、苦楚、憂傷)、重新回歸生活出現困難(如與人相處社交問題、無法培養興趣或計畫未來)、情緒麻木狀態、感到人生沒有意義、強烈的孤獨感等。
此為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22年新增的診斷。據統計,延續性哀傷障礙盛行率已上升至所有失親者的7-10%。
「延續性哀傷障礙」以心理治療為主,目的是促進自然悲傷反應,協助緩解急性情緒,如憤怒、自責、迴避等,達到轉化與整合。臨床上約50%患者同時有憂鬱症狀;30-50%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0-20%有焦慮症狀,可輔以藥物改善。
一個寒暑過去,丹華依然悲傷,尤其近年節時,易觸景傷情。很欣慰她已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打算回老家茶園幫忙採收。悲傷能有多長,情份就有多長。或許她能慢慢重建平靜的心,也或許就這樣與悲傷和平共存。往後日子不再一樣了,但不變的是她一如既往的思念。(范廣元/敏盛綜合醫院身心科醫師)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