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直播/告別「最偉大世代」 卡特國葬拜登致悼詞

保守派大法官艾里托 證實與川普通話

全穀雜糧比白米飯更健康 1天至少要有1餐吃它

地瓜、燕麥、小米、南瓜等未精緻雜糧,可與全穀類共煮,增加口感變化。(圖/123RF)
地瓜、燕麥、小米、南瓜等未精緻雜糧,可與全穀類共煮,增加口感變化。(圖/123RF)

當民眾在挑選主食時,往往以白米飯、白麵條為優先選擇,但其實比起這些食物,「全穀雜糧類」的營養價值更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鼓勵民眾用未精製全穀雜糧取代部分白米飯,營養素更為豐富。

Q:如何在一日三餐加入未精製的全穀雜糧?

建議每日主食應有1/3以上包含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一天三餐主食中,至少有一餐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

根據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建議──飯跟蔬菜一樣多,也就是每餐的全穀雜糧份量略大於一顆拳頭,成年男性約一碗,成年女性約半碗至3/4碗,且其中建議至少要有1/3(約比1/3個拳頭多一點)來自全穀及未精製雜糧。

此外,也可利用一些食材的特性,與糙米一起烹煮,讓口感更有變化,如地瓜、燕麥、小米、南瓜、芋頭、玉米、紫米等。這些未精緻的雜糧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將這些食材與其他五大類食物相互搭配,來達到均衡飲食,如地瓜粥、南瓜濃湯、芋頭米粉、玉米炒蛋、紅豆紫米粥等。

此外,若想要更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可上台灣食藥署製作的網站「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有助於了解食物的組成,吃得更加健康營養。

Q:把白米換糙米、白吐司換全麥吐司,就算是吃全穀?

一般人吃全穀,就是把白米換糙米、白吐司換全麥吐司,事實上全穀雜糧類還有很多選擇,陳宛伶說明,全穀類食物不是只有燕麥、小麥、小米、藜麥等,根莖類食物如地瓜、南瓜、山藥,或乾豆類如紅豆、綠豆、皇帝豆等,都是非常好的全穀雜糧類,民眾可多加攝取。

Q:五穀米、十穀米,種類愈多愈好嗎?

食物有不同的營養素,相異的食物帶來的營養價值就不同,從此立場來看,這些食物間有互補作用,因此,食用愈多且不同種類的穀物,營養素的攝取會更全面。

Q:哪些人要少吃或不適合吃全穀類?

1.五穀雜糧內含有磷等物質,會加重代謝負擔,腎臟病患者不建議食用。

2.糖尿病人要控制澱粉攝取,即使吃五穀雜糧較健康,也要控制份量。

3.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食用過量恐造成脹氣。

Q:全穀物如糙米保有較多麩皮,需考慮農藥殘留問題嗎?

為保障民眾飲食安全,台灣食藥署針對米類訂有農藥殘留容許量、重金屬限量及真菌毒素限量等標準,也可看產品是否符合SGS農藥殘留檢驗報告。

全穀物雜糧類保存方式

根莖類:

如地瓜、馬鈴薯、南瓜、蓮藕、芋頭等,保存前不用特別清洗,建議放在避開日曬、乾燥的環境下,避免潮濕發芽,室溫可保存幾天至數周。

米:

多選擇小包裝或真空包裝為優先,並存放在陰涼避光處,開封後可放於冰箱中冷藏低溫儲藏,以避免米蟲的生長,並建議在有效期限內食用完畢。

雜糧類:

如紅豆、綠豆、薏仁等,建議選擇完整包裝且需注意包裝是否破損。拆開密封包裝後,建議置於密閉容器中,減少與空氣、水氣的接觸,並且存放於陰涼的環境。

如遇到夏天氣溫及濕度高時,也可將全穀雜糧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如馬鈴薯約保存於7℃較不易發芽),低溫可以抑制植物發芽及黴菌的生長,既防止食物中毒,也延長了保存期限。

低溫 小米

上一則

居家醫療讓長者自在的離開 醫領悟「原來有溫暖的死亡」

下一則

「小寒」將至 中醫師推「益氣薑棗茶」補充陽氣禦寒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