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加州華人逆子涉嫌弑父 俄勒岡落網

川普希望拜登別退選 同步備戰其他狀況

火候與電冰箱(上)

泵浦汲水器。(蔣勳.圖片提供)
泵浦汲水器。(蔣勳.圖片提供)

火候

朋友送來一顆銀栗南瓜,像一顆大桃子。綠色裡泛著銀光,像漢朝綠釉陶泛出水銀的光,沉著安靜,很美。放在几案上幾天,捨不得吃,也在想,如果是母親,她會如何料理這銀栗南瓜?

我看過母親燒冬瓜盅,陪她在菜市場選冬瓜,挑了很久,挑中一顆小冬瓜,直徑大約二十公分,切開來,瓤很厚,青白如玉,透著夏季暑熱裡山泉般的沁涼。

母親的冬瓜盅用雞湯煨冬菇、木耳、松蕈、扁尖,加一點泡軟的干貝、火腿片、乾魷魚絲。材料偏素,肉類只是提味,火一大開沸騰就轉小,然後慢火細蒸,關火再燜一下,讓湯頭的鮮香,滲透進冬瓜瓤裡。吃的時候,一勺一勺舀在碗裡,清爽素淨,餘韻很長。

後來有機會吃到大餐廳的冬瓜盅,加了太多鮑魚、花膠、蹄筋,材料昂貴,缺失了冬瓜的清淡,總覺得遺憾。

素淨,並不容易。也許,素淨是守一種本分,不貪妄想,也就素淨了。

母親的料理,彷彿帶著她戰亂四處顛沛流離的本分,謹慎裡求眾生平安,滋味深遠。因為一生都在遷徙,她的料理沒有特別地方的執著。她是北方人,各樣麵食,從麻什(貓耳朵)到旗花麵,從水餃到饅頭包子,她都拿手。她也會做父親家鄉的福建菜,自己釀酒取酒糟,裹著鰻魚,蒸炸都好吃。她也用酒糟燉雞,鮮香滑嫩。

福建菜的腰花油條麻煩,豬腰處理費工夫,尿管剔除乾淨,用麵粉搓洗,不留一點腥騷。用大刀片成薄片,調味快炒加入隔夜酥脆油條,這一道閩系名菜母親也拿手。

後來母親在台北大龍峒定居,她就學做同安人的各式米粿,油飯,過年和鄰居一起磨米做年糕。顛沛流離中活下來,很難有妄想,也就平實樸素。

料理用火,講究火候。蒸、煮、煎、熬、燉、烙、烤、煨、炸、炊、煸、炒、燜、汆燙,都是火候。

火候是對火的體會,大小快慢,都有分寸。

火從邃古燧人氏傳下來,或者如古希臘所言,是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眾神偷竊而來。人類圍繞著火,細數天上星辰,期待旭日初升。一萬年過去,仍然盼望火種傳遞,代代不絕。

母親經歷的火的使用,像一部火的歷史。她在戰亂裡,看過砲火,看過硝煙,也許可以體會生活裡靜靜看著一圈爐火的幸福滿足吧。

她做飯做菜,用過木柴燃火,用過炭,用過煤球,用過洋油,用過瓦斯,用過電,用過磁波……

每一種不同燃料的爐具,都有各自的特色,做出的飯菜也有不同。

爐火,或許一時讓她想起某一日大轟炸的火光沖天,鬼哭神號。她還是聚精會神,祈禱眼前那一圈爐火有天長地久的生活的安穩吧。

爐火慢「煨」、細「燉」,「煎」或者「熬」,都是功夫,拿捏火候,是做菜,也是人生。

現代人多不懂「煨」的慢火溫度,也難體會人與人的「依偎」,慢熱,卻長久。懂得「煨」,懂得「燜」,都需要耐心與時間。

對火沒有耐心,也難理解生命裡「煎」「熬」的隱忍。

我越來越少在餐廳吃「乾煸四季豆」,「煸」要時間,「煸」不是「炒」,也不是「炸」,不用油,用小火「煸」出水分。這也需要時間,匆匆忙忙,很難理解「煸」。

我的童年,用火,需要時間,用水,也需要時間。

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如今也是理所當然,冷水熱水都有。

我的童年卻不然,到溪流邊取水,到井邊汲水,回來把水燒開,需要的時間也很長。

最近在一條河畔步道看到一台泵浦(圖),看了很久。大概青年一代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沯浦是汲地下水的裝置,一邊有木頭的柄(圖裡這隻泵浦木柄斷缺),上下擠壓木柄,另一端水喉就會送出水來。我的童年,這樣裝置很普遍,婦人們都聚在水喉沯浦邊,洗菜,洗衣物,也聊八卦是非。有時為了搶水,也有人在沯浦旁打架,撕扯頭髮。

沯浦是社區共用的取水裝置,當然沒有今天家家戶戶的水龍頭方便。我很慶幸十歲以前經歷過家家戶戶沒有自來水裝置的時代,所以直到今天,打開龍頭,有水汩汩流出,都覺得是神蹟,心存感謝。

現在在家裡打開水龍頭,過濾的飲用水,熱水立刻就有。用水這樣方便,自然沒有「神蹟」的感動,也不需要感謝,有水,理所當然,沒有水,可能就謾罵抱怨。

應該慶幸,經歷過缺乏的時代,有機會對此刻擁有的充滿感謝,守本分,便沒有太多妄想。

是的,科技進步,許多家事有機械代勞,我很慶幸,從一無所有開始,隨著年齡,家裡有了電扇,有了留聲機,有了電視,有了瓦斯爐,有了電鍋,有了電冰箱,有了電話,有了空調冷暖氣,有了捷運,可以隨時坐飛機到想去的地方旅遊。

每一樣機械出現,都像神蹟,充滿喜悅興奮。

然後,大概半世紀後,出現能源危機,電力資源不夠了,出現碳排放廢氣的汙染,出現臭氧層破裂、南北極融冰,森林大火,許多動植物滅絕,飲用水裡大量塑膠微粒……

慶幸過神蹟,也看到神蹟不被感謝,人類失了本分,沒有節制,神蹟轉成詛咒,從「創世紀」到「索多瑪城」的毀滅,彷彿《舊約》都已預言。

圍繞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時時刻刻都在變遷,有時緩慢,有時快速,也許,核心的位置還是人。人失去了自己立足本分,木火土金水的運轉流行,不會是助力,反而變成障礙。

工業革命之後,有機械替代傳統手工勞作,人類也許慢慢會發現,一百年,工業革命的神蹟一一轉成詛咒。

後工業時代,要如何重整一百年工業消費速度留下的世界性難題?

我慶幸過生活裡一一出現的科技神蹟,一直到手機、電腦。我也開始深沉反省。電冰箱、電視、電腦、洗衣機、洗碗機、微波爐、空調冷暖氣、除濕機、空氣清淨機、電子掃地機,看著這些家庭必備的機械,也會問自己:我可以少掉哪一件?都是「必備」的嗎?

我需要另一種神蹟,回到素樸的生活原點,不是增多,而是減少。

常常演練《易經》的「損」「益」二卦,生活還可以減少什麼?還至本處,也許應該回來守人的本分了。

(上)

步道 八卦 捷運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遠去的收音機(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