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兄弟情決裂了?傳川普開始不爽馬斯克嫌他「太黏人」

西藏地震已知53人遇難 民眾:震到不敢進房

紐倫堡的歌唱比賽

第四幕:Huckel Oliver 1912 出版的書的插圖 (圖∕取自維基)
第四幕:Huckel Oliver 1912 出版的書的插圖 (圖∕取自維基)

喜歡華格納歌劇的人都知道,他的劇本故事大多源於日耳曼神話,其次就是中世紀愛情悲劇,可是他卻有一部歌劇不但是喜劇,而且是真實發生過,且確有其人,那就是《紐倫堡的名歌手》(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

說到這裡,得先把其歷史背景介紹一下。這個德國「名歌手」的風俗沿襲自中古的吟唱詩人,據傳,創始人是德國中世紀十二位著名詩人。每個城市有自己的「行會」,會員並非貴族,而是城裡的工商中產階級。最早的「名歌手學校」成立於十四世紀的曼斯(Mainz),後迅速傳播到德國其他城市,校址多附設在教堂正堂一側。十六世紀初,紐倫堡的歌手學校在詩人薩克斯(Hans Sachs, 1494-1576)領導下,名氣達到最高峰。當時此風俗已經傳遍全德,能冠上「名歌手」(mastersinger)之號 的人,不但需能按譜寫詩句,而且能自度曲、創新聲。

吟唱比賽通常是一年三次,都在宗教的慶典日舉行。紐倫堡的比賽一開始任何人都可參加,而且不拘題目,以後的正式比賽則必須為會員,而且有指定題目。比賽時,幕後有四位評審員。依照德國人做事嚴謹一板一眼的個性,吟唱有繁複的規則。四位評審員職責各不相同,分別審查詩文內容、音樂、韻腳、節拍等等。勝利者有獎品,如獎金、榮冠等不一。

華格納三十二歲(1835)時讀到薩克斯的詩,有了以「紐倫堡的名歌手」為題材的想法,寫下了故事大綱,但直到十六年後才重拾這個念頭,開始著手編寫劇本。當時他的私人生活正波瀾起伏,他和好友名指揮畢婁(Hans von Bulow)的妻子(為李斯特的女兒)柯絲瑪陷入熱戀,醜聞和政治因素的雙重壓力迫使他逃離慕尼黑的宮廷。他當時受寵於巴伐利亞的年輕國王路德維希(Ludwig II),開支都由王室供給。後來搬到瑞士鄉間(1866),柯絲瑪和他們的私生女不久也「來訪」。不久,華格納又接到國王電報,把他嚇壞了。國王說他計畫退位,想搬來和華格納同住。這對華格納來說無疑是個炸彈,他對這位有同性戀傾向的國王並沒有羅曼蒂克情愫,此外,一個退位的國王對他毫無用處。幸好國王後來改變了初衷。

雖有這麼多煩心事務,華格納還是終於在1867年完成譜曲,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次年在慕尼黑首演,由畢婁指揮。 國王邀請華格納坐在皇家包廂,接受觀眾歡呼,這是華格納生平事業中最得意的一次首演。一年後,柯絲瑪和華格納的兒子出生,畢婁答應離婚,華格納終於能和他的心靈伴侶長相廝守。

這齣歌劇很長,因篇幅所限,筆者簡述如下:

紐倫堡將在聖約翰節舉行「名歌手」歌唱比賽。富有的金匠坡格納(Pogner)承諾將他年輕貌美的獨生女艾娃(Eva)嫁給比賽獲獎者,但必須獲得艾娃首肯。換言之,她有拒絕的權力。一位家道中落的騎士瓦特(Walther von Stolzing)來到紐倫堡,愛上了艾娃,艾娃也芳心默許。他因而表示想申請入行會,並參加比賽,但他必須先在行會中試唱。此前他已接受過名歌手薩克斯(Hans Sachs)的學徒大衛的臨時惡補。結果瓦特唱自己的譜曲時頻頻犯規,沒有及格。但是他的新風格和旋律給薩克斯留下了深刻印象。

傍晚時分,薩克斯想起了瓦特的歌曲,雖然不合規則,但旋律美,既古老又新穎。他也察覺了瓦特和艾娃間的愛情。薩克斯是詩人,是鞋匠,也是紐倫堡最好的名歌手,如果他參加比賽,無疑會得到冠軍(筆者猜想,坡格納大概早認定了薩克斯為女婿吧,所以才提出這麼不尋常的「獎品」)。薩克斯喪偶已久,雖然也愛慕艾娃,可是覺得自己太老,不相匹配,何況艾娃已有意中人,所以他決定放棄參賽。

瓦特試唱失敗後計畫和艾娃私奔。此時一位對艾娃有野心的市辦事員貝克梅瑟(Beckmesser),跑到艾娃窗下唱他為次日比賽所做的歌曲,卻不知窗後的倩影是艾娃的女僕瑪德蘭,她乃是大衛的情人。薩克斯存心搗亂,故意在他對面做鞋,用鎚子敲打鞋底擾亂他唱歌。同時大衛看到貝克梅瑟向自己的情人唱情歌,又氣又妒,跳出來毆打他,這場混亂吵醒了沉睡的鄰居。在騷亂中薩克斯阻止了艾娃和瓦特私奔,並把瓦特拉進自己家中。守夜警衛到來,紐倫堡終於恢復了平靜。

次晨,瓦特起身後告訴薩克斯昨夜所做的夢。薩克斯勸他從夢中的靈感寫出一首詩歌,薩克斯會從旁協助,使其合規則。不久,貝克梅瑟來訪,看到桌上紙稿記錄著瓦特未完成的詩歌,以為是薩克斯的作品。他拿著紙稿質問薩克斯是否也對艾娃有企圖,想參加比賽。薩克斯再次保證他並無此意,並隨手把紙稿給了貝克梅瑟。貝克梅瑟大喜,因為有了薩克斯的傑作,勝利必然在握。

艾娃藉口鞋不合腳,也來找薩克斯。她自幼就和他相識,彼此雖感情深厚,但她愛的是瓦特。薩克斯看清她的矛盾心情,自動退讓,成全兩個年輕人,但私下不免有點傷感遺憾。大衛和瑪德蘭相偕到來,薩克斯宣告將大衛從學徒升為副手。五個人高興地走向比賽場所。

比賽開始。貝克梅瑟拿著從薩克斯處得到的詩開始演唱,但表演得一塌糊塗,因為詩文完全與他寫的旋律不搭軋。他失敗後憤而把紙稿扔在地上,向群眾說,這首詩歌根本不是他的作品,是薩克斯故意把一首很糟的詩歌給他,言罷怒沖沖地離場。薩克斯解釋說這首詩歌並不是他寫的,並傳喚瓦特以正確的演唱來證明他才是這首歌的作者。瓦特的演唱征服了所有聽眾,贏了比賽。行會宣布給予他名歌手的頭銜,但他拒絕了。薩克斯因而告訴瓦特不要忘記自己的傳統,並告誡他不要輕視「名歌手」,應當尊重他們的藝術!歌劇以薩克斯的演講和群眾對他的讚美和歡呼結束。

雖然有人認為這是部歷史劇,可是它和真實的歷史仍然有些出入。華格納是個民族主義者,不免把古代的紐倫堡理想化。不過十五、六世紀倒也的確是紐倫堡的黃金時代,手工業發達,貿易鼎盛,人民富足,是德國文藝復興的中心,而且出了當時德國(當時紐倫堡屬神聖羅馬帝國)最著名的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urer)。

薩克斯顯然是這個歌劇的靈魂,他智慧博學,慷慨大量,雖為生活從事鞋匠職業,卻為生命創作音樂與詩歌,如果瓦特沒有出現,他會和艾娃結為連理。貝克梅瑟其實是最忠於規律的,他的問題出在太恪守傳統,因而失去了原創力。有的演出把他小丑化,可是別忘了他畢竟還是一位「名歌手」,並不愚蠢,只是太過保守狹隘,困於細節。這類過分固守成規的人,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導演為了取悅觀眾,不免用這種人製造笑點,增加喜劇效果。

華格納在這部歌劇裡到底想說什麼?毋庸置疑的第一點是他強烈的民族主義,宣揚德國的音樂傳統。這從最後薩克斯對瓦特的結語中可以看出。他說:

「不要輕視名歌手,尊崇他們的藝術吧!他們讚美你的,不是你的榮耀祖先,或是你的族徽、你的矛和劍(筆者按:瓦特是貴族),而是讓你加入了詩人的行列。使你今天得到你最大的快樂。……在邪惡的時代壓力下,它(此傳統)依然保持著德國的真誠;……仍然可以看到它在榮譽中高高屹立……」

他警告德國將來可能會面對外來的邪惡勢力和文化衝擊,結語是:

「尊敬的德國的名歌手!保持其優良精神!如果你們支持他們,即便神聖羅馬帝國煙消雲散,我們仍將擁有神聖的德國藝術。」(薩克斯的警告不幸成實。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對德國造成極大的破壞。十八世紀初又被拿破崙占領。)

歌劇的主題除了愛國情操外,也許有人會提到薩克斯的讓賢。筆者對此頗為懷疑,因為就華格納不止一次和有夫之婦的關係看來,他自己從來沒有「讓賢」的美德,除非他認為別人應當「讓賢」給他?筆者的淺見是,華格納認為音樂是與時俱進的,天才不應被老規則所限,但是創新應該以傳統為基礎。這部歌劇也許是華格納替自己的音樂做詮釋。他汲取了德國傳統音樂大師如巴哈、貝多芬的精髓,融入了自己的創新,將器樂、歌唱、詩歌、戲劇、和他自己的哲學緊密結合,創造了「樂劇」,不但給德國歌劇開闢了一個新天地,也對後世的音樂和歌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寄自伊利諾州)

第三幕,薩克斯為艾娃試鞋。Josef_Fluggen(1842-1906)所繪。
第三幕,薩克斯為艾娃試鞋。Josef_Fluggen(1842-1906)所繪。
薩克斯像。Michael Ostendorfer(1490-1559)木刻。
薩克斯像。Michael Ostendorfer(1490-1559)木刻。

德國 歌劇 皇家

上一則

隱喻

下一則

台雕塑家將駐村紐約 融合東方哲學、書法探究「身體感」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