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的滋味
年近古稀,遵醫囑少油少鹽無糖,飲食以青菜、水果、豆腐、魚雞為主,紅肉很少吃,動物脂肪已經多年沒有享用過了。
生長在五、六○年代的北京,物資短缺,食物匱乏,平頭百姓的收入不高。記得當年豬肉九毛錢一斤,賣肉的櫃台上擺著半扇豬肉,家人去市場買菜,一般都是買一毛五分或兩毛錢的肉。賣肉的師傅會問你「要肥的還是瘦的」,如果你想要肥瘦各半,就告訴師傅「肥瘦」,師傅會找到豬肉的部位上半是紅(瘦)的,下半是白(肥)的,熟練地用刀切下一長條,放在秤上一秤。師傅的手頭很準,一般都是正好的重量。
買的肉和菜拿回家後準備做飯,切豬肉時先把豬皮切下來,掛在鐵絲上晾乾;把瘦肉切成薄片炒菜用,把肥肉切成小丁,放在燒熱的炒菜鍋裡,煎出豬油,把油渣撈出來存在一個罐子裡;再把多餘的豬油盛到油罐裡以後用,剩在鍋底的豬油炒菜。豬油與花生油、豆油、菜籽油不同,有一種特殊動物脂肪的香味,炒出的素菜也是香氣四溢,讓人食指大動。
冬天豬油在室溫下會凝固,可以保持很長時間。那時我們自己做「陽春麵」,就是煮一鍋掛麵條,碗裡放切碎的蔥花、醬油和一小勺豬油;剛煮好的熱麵條撈到碗裡,趁熱一拌,一碗陽春麵就好了,當年一頓可以吃兩大碗。
肉皮晾乾,攢了不少以後,一般都是春節前,把乾肉皮放在鹼水裡泡,除去油脂,擦乾後放油裡炸成金黃色,撈出來馬上浸泡在冷水裡;第二天肉皮泡成蜂窩狀,做成了「假魚肚」,用來做湯,味道鮮美。
豬油渣存多了以後,切碎和蔥花拌在一起,攤在麵餅上捲起來做成蔥油餅。雖然是炸乾豬油的油渣,當時吃起來還是很可口的,和現在美國的培根有點像。
七○年代表舅在北京工作,他和我母親都是蘇州人。春節前,表舅的母親從蘇州托人,帶到北京給表舅和我母親各一瓶陽澄湖大閘蟹肉。那是老人家買回活的大閘蟹,蒸熟後把蟹黃和蟹肉一點一點地剃出來,裝在大口瓶子裡;再把豬油澆在蟹肉上,待豬油放涼後,凝固形成一層厚厚的脂肪層覆蓋在表面,隔絕空氣,類似罐頭保鮮的原理。當年吃起來別提多好吃啦,新鮮蟹肉蟹黃的鮮味,豬油的香味,完美結合,至今回味無窮。
八○年代我們結婚後,到上海探望親人,去了太太的姑姑家。到了下午,姑姑請我們吃點心湯圓,只見姑姑在和糯米粉,姑父做黑芝麻餡。他先把黑芝麻炒香炒熟,用幹麵棍捻碎,拌上白糖;再拿出一大塊白花花的豬板油,姑父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把豬板油揉開揉碎,細心地把板油裡的筋一根根地挑出來(我心裡想上海人吃得可真仔細講究),揉碎的豬板油和黑芝麻、白糖再揉搓在一起,做成一個個拇指頭大小的圓球餡團。
包好的湯圓潔白滋潤,誘人食欲,垂涎欲滴。煮熟的湯圓咬一口,黑芝麻餡緩緩地流到勺子裡,湯圓皮軟糯光滑細膩,黑芝麻餡放在口中滋潤著舌頭上的味蕾,甜香圓潤,唇齒留香,令人陶醉,比北京的元宵好吃多了。
本人是來洛杉磯三十多年的中醫,中醫歷來有吃什麼補什麼概念,骨頭湯就是幫助病人恢復肌肉骨骼健康的重要食療養生方法。現在美國的高檔超市多有賣瓶裝的骨頭湯(Bone Broth),我自己也常常做骨頭湯。
剛來美國的時候,超市有賣給狗狗吃的一袋袋骨頭(Doggy Bones),價錢極其便宜,買五、六磅豬骨煮一大鍋湯,放涼入冰箱,幾小時後把鍋拿出來,撇掉凝固成膠凍狀的表層的豬油。每次撇油我都在想,這些豬油在半個多世紀前,是多麼美好的食物,現如今只能進垃圾桶啦。時代變遷,事過境遷,我們也得與時並進,對豬油的滋味只能留在記憶裡。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