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儲大白菜
當今的超級市場,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應有盡有,以前的「時令蔬菜」季節應市的概念已經全無。
大白菜是中國原產的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大白菜在三國時期稱「菘」,宋時正式稱為白菜。本人是中醫,讀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李時珍引文指出:「菘,凌冬晚凋,四時長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謂之白菜。」
六○年代的北京,到十一月初,天氣轉涼,冬儲大白菜的季節就開始了。平時買菜的副食店在街上開闢一個空場,拉出一台大鐵秤,秤上有一個一米寬、兩米長的木板,用來擺上大白菜秤重。
當年麵粉、大米、雞蛋、豬肉等都要票,唯獨冬天的儲存大白菜不要票。我家住在胡同裡,有二十幾家人,街上回家的人在院裡喊一嗓子:「副食店來白菜啦」,各家的大人或小孩都爭先恐後跑到副食店,在大鐵秤旁邊排起一列長隊。「來白菜」是指郊區運白菜的馬車到了副食店,正準備卸車。
那時白菜分為一、二、三級菜,卸車的時候,售貨員已經把白菜按照菜心的結實與否分級:一級菜二分五厘一斤、二級菜二分一斤、三級菜一分八厘一斤。我們家每年都買兩百斤,提前排隊就是要買一級菜,白菜心比較大且緊實,容易長期保鮮。
秤好白菜後,售貨員把菜放在路邊,副食店有幾個小夥子騎著三輪車給送白菜到你家。三輪車可以運載幾百上千斤,於是幾家住得比較近分享一部三輪車;第一家的菜橫著放,另一家的菜豎著擺,以此類推,避免混淆,再用繩子綁住。小夥子騎三輪車很快,我們小孩子都跟著後面跑,只可憐那些裹小腳的老人家,扭達扭達地還是跟不上。有的家庭用當年竹製的小孩車,像螞蟻搬家一樣,來回幾趟把白菜搬回家。
三輪車送到地址後,小夥子把白菜一堆堆地放在胡同院子的大門口,各家把自己的白菜搬到家門口。當年院子裡有條件的,會在自家門前或窗下挖一個「菜窖」,大約兩尺深、三尺寬、四尺長,家裡人多的就挖大一點。白菜碼好在菜窖裡,蓋上一條舊棉被,保溫防凍;菜窖上面用木板蓋嚴,再蓋上草簾子保暖,這樣白菜可以保存至來年春天。
剛買的白菜搬運過程中,會有很多外層的菜葉掉下來,北京人叫「白菜梆子」。這些菜梆子都不會浪費,我家的保母尉大媽會把菜梆子洗乾淨,剁碎,用鹽灑水,擠乾水分後做成白菜餡。炒菜油加熱放入花椒,炸成花椒油澆在白菜餡裡拌勻;再用棒子麵(玉米麵)做成拳頭大小的菜團子,放在籠屜裡蒸熟。因為棒子麵不夠黏,餡也是散的,用手根本拿不起來,為了防止團子破散,吃的時候要用鍋鏟鏟起菜團子放在盤子裡,用勺子一點點蒯著吃。
有的家庭把買回來的白菜做成酸菜,叫作「積酸菜」,是經過開水燙再加上鹽和花椒浸泡醃製而成,可以長期保鮮。
冬天有時陰天下雪,氣溫驟降,如果白菜沒有被舊棉被蓋嚴,很容易變成透明狀的凍白菜,無法食用,只能扔掉。冬天趕上好天氣,每隔幾個星期就把白菜拿出來晾一下,透透氣,去掉爛菜葉;最外層的乾菜葉不要去掉,留在外層保持白菜水分。下午把晾完的白菜搬回菜窖,蓋上草簾棉被防凍。
當年北京冬天的蔬菜十分有限,除了大白菜,就是土豆、蔥頭、胡蘿蔔等可以長期儲存的菜。不過尉大媽很會利用有限的供應,做出各種各樣不同菜餚,醋溜白菜、白菜燉豆腐、酸辣土豆絲、炒三片(土豆、蔥頭、胡蘿蔔),特別是大白菜做餡,包子、餃子、餡餅和菜團子,讓寒冷的冬天餐桌上每天都有可口飯菜。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