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白開和暖壺
水是人類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百分之六十都是水,喝水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當今到處都有飲用水,包括各種飲料;而半個世紀前在中國,喝水一般都是在家裡,喝的是「涼白開水」。
我生長在五、六○年代的北京胡同裡,小時候家裡做飯、取暖都是用「蜂窩煤」爐。蜂窩煤是一種直徑約五寸、高四寸、中間有十二個手指大小的洞,每塊大概可以燒三、四個小時。燒飯之餘,煤爐上總有一個大水壺,用來燒開水。
父母都是醫生,囑咐我和弟弟千萬不能喝生水(自來水),因為沒有經過消毒,容易得病鬧肚子,而水燒開的過程高溫消毒殺菌,燒開後就可以喝了。早期的水壺是生鐵做的,很重,大概可以裝一加侖水,小孩子提不動。長到十歲左右可以提起開水壺了,父母怕開水燙到,小孩不許碰。
當年都是數家人用一個院子裡的自來水龍頭,熱水需要自家煤爐燒水。為了保持水熱,要把鐵壺裡燒開的水灌進暖壺裡。暖壺又叫熱水瓶(保溫瓶),是雙層玻璃結構組成,兩層之間有一個真空層,使熱量無法傳導而達到保暖功效。暖壺的玻璃外面是鐵皮的外殼,一般都是薄鐵皮,有很多小洞來減輕份量;講究一點的,鐵皮上有花鳥蟲魚的圖案。當年結婚送禮經常都是暖壺。
為了保暖,暖壺的口比較小,大約一寸半。六○年代開始有鋁製的水壺,大小一樣,但比生鐵壺輕多了。長到十多歲時,手上有勁兒了,雙手提著開水壺,壺嘴對著放在地上的暖壺口把開水灌進去,再把軟木塞壓在暖壺口上,這樣暖壺可以保持開水熱度約一天。
我們家當時有三個暖壺,有新的開水後,就把昨天暖壺裡的水倒入一個涼瓶,容量和暖壺差不多,待水變成室溫後就成了「涼白開」,這是當年北京人的飲用水。當年胡同的房子沒有洗浴設施,暖壺裡的熱水晚上倒至搪瓷臉盆裡,和自來水混在一起成溫水,用來洗臉洗腳。
有客人到家裡來,需要沏茶待客,有暖壺很方便,茶葉放在玻璃杯裡,打開暖壺倒入茶杯,茶就可以敬給客人了。只是開水在暖壺裡時間長一點,水不夠燙,沖出來的茶葉漂在水面,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有茶香味,成了泡茶。
時代在進步,徹底改變了一切。現代人或者家裡有電水瓶,或者直接從飲用水座台接熱水水龍頭打開冷熱水都有,隨意調整,煤爐燒開水、涼白開和暖壺的概念年輕人已經沒有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