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選前倒數2周 全國1500萬選民已完成提早投票

金融時報:台積電已通知美國 中國恐違反AI晶片管制

神棍

各種宗教都有不同的神職人員,例如天主教有神父、基督教有牧師、猶太教有拉比,而伊斯蘭教有阿訇、佛教有僧侶、道教有道士。

神職人員負有莊嚴使命,在神與人之間扮演溝通的角色,此中不乏盡忠職守者,良莠不齊者亦有之,也有些是以神職人員之名,而行棍騙之實,稱為神棍。

印度電影《來自星星的PK》(PK),影片中的「神棍」被喻為「搭錯線」。其實棍騙之徒若招搖撞騙,而無固定的行騙地點,稱為「撞棍」;若行騙方法非常到位,一招即應,是為「應棍」。

到了今日,棍騙之道更層出不窮,政界有政棍、法律界有訟棍、學界有學棍、醫界有醫棍;其中尤以神棍最為可惡,名義上是神職人員,但是居心叵測。

有的棍騙的不僅是斂財,更有騙色、謀權、求名等,不一而足。

在佛法來說,神職人員的作用僅是信仰的助緣,禪宗公案的禪師教弟子,禪是不立文字,要靠自己覺悟,他是從旁點撥,甚至會採用當頭棒喝的方式。

在西方,存在主義的先驅齊克果(Kierkegaard),是以懷疑出名的基督徒哲學家,但他不是懷疑上帝,而是懷疑神職人員所建構的上帝,所以他的信仰重視信仰者的主體性,而這種主體性形成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關係神學」。

馬丁‧布伯(1878年—1965年)是猶太人,其研究工作集中於宗教有神論及人際關係。他的著作富於感染力,有時如同詩歌般的寫作風格,其影響遍及整個人文學科,特別是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哲學和宗教存在主義領域。

其名著《我與汝》(I and Thou)中,認為「我-汝」關係,不是為了滿足「我」個人的需要,而與「汝」建立關係,若應用於人神的交往,便是兩個主體的互動,神棍已無用武之地。

猶太 印度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