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服務關乎尊嚴 馮妙燕推動語言無障礙
庫克郡委員會華裔委員馮妙燕(Josina Morita)說,她的曾祖父在1854年到美國紐約艾利絲島(Ellis Island)時,因為語言障礙造成混淆,導致將他的名字「Bob」變成姓氏,而她的家族因此長達百年一直使用錯誤姓氏。
她還提到,因為法庭沒有翻譯員,她的一位朋友被迫替她的父母的離婚訴訟擔任翻譯,「語言障礙不只是翻譯與傳譯,而是有關尊嚴及尊重,也關乎包容與公平。」
馮妙燕辦公室日前在歐克頓學院(Oakton College)的史考基校園,舉辦了第一屆語言服務高峰會,有130多位來自政府機構、學校、圖書館及非營利組織代表參加。這場會議的主題,聚焦在改善並推廣政府的語言使用服務。
庫克郡委員會主席普瑞科溫可(Toni Preckwinkle)在會中表示,「我們支持無語言障礙,因為政府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無論他們說哪一種語言。」
根據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庫克郡五歲以上的居民中,有14%的人英語說得「不是很好」,伊州負責健康及福利服務的副州長侯炳文表示,該州約有10%的居民英語能力有限。她說,為語言服務投入資源,對確保成千上萬新移民和移居者能在該州安居樂業至關重要。
侯炳文說,伊州在今年8月通過了「語言使用與公平法案」,該法案要求伊州的機構,必須提供10多種語言的語言服務。
也有與會者特別提到,根據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章規定,任何接受聯邦撥款的團體,都必須依照聯邦法採取措施提供語言服務,包括翻譯網站、表格,及實體或透過電話提供口譯員。
芝加哥市移民急難民權利辦公室的代表涂洛(Jesus Del Toro)說,在資金及優先處理語言使用權方面,芝加哥落後於波士頓、紐約等城市,他說,他的辦公室正在倡議於市政廳設立一個團隊,專門負責規畫「語言無障礙」事務。他也提到,市府也希望能夠推動使用人工智慧來彌補語言服務的不足。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