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傳人魏海敏 演繹京劇傳承創新
國際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傳人魏海敏日前應杜克大學台灣工作坊與亞太研究中心之邀,以「京劇藝術與創新之路」為題,分享傳承京劇傳統藝術,又力圖突破創新的歷程。當天會場擠滿不同年齡的華洋民眾,沒有座位者有的盤地而坐,有的全程站立,可見大家對京劇的興趣和渴慕。
演講由杜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周成蔭(Eileen Chow)主持和英語翻譯。魏海敏介紹京劇是中國300多種戲劇中的其中之一,最早起於18世紀的北京,廣受歡迎,是朝廷最熱門的娛樂活動。
京劇結合戲劇、敘事、歌唱、啞劇、舞蹈、雜技、武術。由於傳統社會限制女性拋頭露面,當時京劇由男性扮演所有角色類型,包括文戲和武戲中的生(男性)、旦(女性)、淨(花臉)、丑(喜劇)。
身為梅派傳人,她介紹梅蘭芳因對女性角色的深刻詮釋,重塑了京劇生命。在他的演繹下,女性或優雅或威嚴、或迷人或飄逸、或嬌柔或英勇。他拮取佛經中的手勢,採用古畫中女仕的髮型和頭飾,又將腰帶繫上長裙,展現了理想的女性形象,也因此創出名揚國際、影響京劇甚鉅的梅派風格。
魏海敏和京劇的結緣始於一份廣告。父親雖喜歡京劇,卻未要刻意栽培她,只是無意中看到小海光劇團的招生宣傳,問她的意向。年僅10歲的她想著從此可唱歌跳舞,不用考試,欣然答應。考入後才發現各種基本功的嚴格訓練比考試還辛苦。
但也許是應了師長對她「祖師爺賞飯吃」的稱許和肯定,她把劇校各種學習學得又快又好,13歲便上台擔任女主角,主演穆柯寨的穆桂英,自此成為備受劇校重視的好苗子,之後加入劇團,也成為首席旦角,獲獎無數。
即使備受重用,成名又早,魏海敏說當時台灣京劇不興盛,她對京劇並沒有深刻的思考,直到1982年在香港欣賞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演出,大受震撼,對其典雅細膩的風格驚艷不已,立下要學習梅派藝術的心願。
因當年的兩岸關係,一直到九年後,她才得以前往北京拜師。在這期間,她除在台灣繼續承續傳統京劇外,也有感於京劇逐漸式微沒落,和一群年輕人發起改革京劇的決心,將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改編成「慾望城國」,結合京劇唱作唸打和現代劇場的聲光效果。
台灣解嚴後,她於1991年到北京正式拜梅葆玖為師,成為其首位入門弟子,學習梅派的表現技巧和精髓,此後她的表演神韻及詮釋都深受梅派影響。
除了發揚梅派風格,魏海敏不曾忘記創新京劇的使命。她回憶主演改編自英國女性主義作家伍爾芙(Virginia Woolf)的小說「歐蘭朵」(Orlando)時,以兩小時的獨角戲演繹跨越400年的時空,對京劇是一大挑戰,但也是一次把京劇元素融入現代劇場的珍貴嘗試。
演講當天她示範了傳統京劇的「貴妃醉酒」,和創新京劇「慾望城國」、「樓蘭女」的片段。無論是貴妃醉酒仍顯貴氣的神態、以甩裙表現敖叔征夫人的深沉心機、將蒙古民歌改為京劇唱腔的美感,都讓觀眾如痴如醉,不願離去。
魏海敏今年獲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獎助,來美到13個大學巡迴演講。她說文化和人性是相通的,她希望能藉由分享,使更多人認識並喜愛京劇,讓這個傳統藝術存續更展現新生命。
杜克亞太研究中心不定期舉行藝文演講,詳情可上網:https://asianpacific.duke.edu/。台灣研究工作坊的下一場讀書會將在11月3日舉行,主題是原住民文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