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全世界最好吃的漢堡 美國被這個歐洲國家取代

共和黨民調專家:支持者樂觀 但賀錦麗沒有勝券在握

有時生孩子氣 問題出在「沒安全感」?「缺愛的父母們」可以多注意…

很多時候生孩子氣,是因為他們觸發了我們身為父母的一些情緒。我們可以去試著改變自己的情緒模式,培養與孩子更好的互動模式。示意圖(取材自pexels.com @RDNE Stock project)
很多時候生孩子氣,是因為他們觸發了我們身為父母的一些情緒。我們可以去試著改變自己的情緒模式,培養與孩子更好的互動模式。示意圖(取材自pexels.com @RDNE Stock project)

Key Point如果,你是缺愛的「父母們」

問問自己: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改變你的情緒模式

很多時候,促使我們行動的,並非我們的思考,而是我們的不安全感。

這些不安全感一湧上來,很容易就讓我們感覺到恐懼、害怕,因此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如果,你已經發現,這些不安全感有可能會影響、控制你的抉擇、生活,影響你跟孩子與他人的關係時,我想邀請你,練習以下的步驟:

找出會讓你「有劇烈情緒」的事情,並寫下來

什麼事情很容易引發你的情緒?是當你的孩子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或是當他拒絕你,或是沒有猜到你的需求?當他有自己的想法或生活,卻不讓你參與的時候……

找出在你們互動中,那些總是會引發你的情緒的事件:那些會讓你哀傷、焦慮,甚至勃然大怒的事件。

然後,試著寫下來。

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因而這麼生氣/難過/焦慮

寫下這些事件後,請試著沒有批判、評價地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為了這件事情如此生氣,我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麼?」試著去意識:自己表現的情緒背後,是不是還有一個「真正的、被隱藏的情緒」,也就是你的「原級情緒」在裡面。

例如,每次當孩子說要跟朋友出門時,你總是會因而生氣。請你寫下事件,試著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交友圈,似乎也是件正常的事情,我並不是個這麼不講理的人,但我就是覺得生氣,為什麼?」

當你試著這樣問自己時,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生氣的情緒背後,似乎是有點感覺到自己被孩子丟下了,好像你比孩子的朋友「不重要」一樣。這個「我不重要」的感覺,讓你覺得受傷,所以你出現了生氣的情緒,掩飾、保護了你的受傷。

一開始進行這個「自我覺察」的工作,並不容易。

有的時候,因為你的「保護罩」太堅固了,可能會使得你很難碰觸到自己真正的情緒。建議在剛開始進行這個步驟時,如果發現真的有些困難,可以找身邊的人討論,也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幫助你慢慢撥開自己的保護罩。

改變因應的方式

當你覺察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時,面對同樣的事件再發生,你的「習慣」,可能會讓你習慣用來保護自己的「次級情緒」,例如生氣,如反射動作般地出現,再次影響、傷害你與親密他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我想要建議你這麼做:

●意識到自己面對這類事情的「習慣性反射動作」是什麼。

●遇到這類事件前,先深呼吸,讓自己「停一下」,不要馬上反應。

當你遇到這類事件,練習「停一下」或「深呼吸」,讓自己不再馬上用「反射動作」的「反應式情緒」因應。

這代表你的大腦有機會可以判斷與思考,而你之前對自己的覺察,就有機會跑進你的腦袋,成為你的判斷資訊之一。如此,你就有機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去因應這類的事件。

例如,當你知道,每次遇到孩子與朋友出去,你都會生氣,而這生氣的背後,其實是你很擔心你對孩子而言「不重要」。下次遇到這件事,你深呼吸、停一下,可能就會讓你想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圈是正常的」,這就有可能讓你不會又用「生氣的態度」,面對孩子出門的這件事。

當你開始有這樣的改變,你發現面對同樣的事情,你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時,這也會讓你對自己感覺好一些,自然,你的「習慣性反射動作」,就減少了一次被練習的機會,它們也就更有機會不再如此固著,而是你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它」出現與否;當然,也更有機會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圖片提供/寶瓶文化出...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圖片提供/寶瓶文化出版)

(本文出自《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寶瓶文化/周慕姿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紐約世界書局購書專線:718-445-2665轉1)

上一則

大學申請競爭激烈 麥賽德加大越來越熱門

下一則

音樂家、運動員來自先天優良基因 還是後天練習?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