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熊貓赴港適應良好 食廣州竹占7成 12月有望見客
內地送給香港的兩隻大熊貓、乳名「安安」和「可可」,已進駐海洋公園一周,現正在「香港賽馬會四川奇珍館」隔離檢疫。海洋公園預料,12月中牠們有機會與市民及遊客見面,並鼓勵全港市民參加大熊貓徵名比賽,為國寶提出有意義、能夠凸顯牠們特質的名字。
大公、文匯報報導,大熊貓「安安」和「可可」上月26日經歷12小時旅程,順利由四川抵港,正在海洋公園進行為期30日的隔離檢疫。海洋公園動物部助理館長、「熊貓奶爸」梁家綸表示,現時「安安」、「可可」的適應進度理想,已開始定期進食,包括每日四餐,伙食除了家鄉特產四川竹子,園方還開始摻入廣州竹子,目前廣州竹子的進食比率已由開始時的三、四成,增至六、七成。
為迎接「安安」和「可可」,梁家綸提前於7月上旬遠赴四川與牠們相處和培養感情。他指出,每隻大熊貓都是獨一無二,個性各有不同,他一開始接觸「安安」時,花一兩次餵飼時間已很快能親近,「安安」活潑好動,喜歡周圍探索事物,很快和願意接受新事物。
「可可」則相反,較慢熱,剛接觸時表現得抗拒。梁家綸形容,「可可」有些「公主」、「小辣椒」性格,被觸摸時牠會走開,或到一角享受「Me time(私人空間或時間)」,但經過數月磨合,包括為牠們進行基礎訓練,透過對話與大熊貓之間建立互信,兩隻大熊貓目前都信任護理員,認得彼此的聲音和氣味。
對於徵名比賽完結後,牠們會有新名,梁家綸表示,照顧過程一直使用廣東話,讓牠們熟悉不同護理員聲音,但叫名字時會用普通話或四川話,例如「安安」叫「AN AN」,「可可」則用四川話叫「CALL CALL」,日後有新名時,會用正面獎勵方法,例如叫新名後牠們走過來,便提供食物獎勵,讓牠們對新名有條件反射的行為。
另一位海洋公園動物部助理館長、「熊貓奶媽」鄧巧賢則教市民如何分辨兩隻大熊貓,她稱牠們體重相差30公斤,雄性的「安安」較為「大隻」、手長腳長,黑眼圈上方亦「起角」,雌性的「可可」則較為細小和圓潤。
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主管祝效忠預料,「安安」和「可可」在結束30日隔離期後,再需一個月時間到運動場學習及適應,預料12月有機會與市民及遊客見面,但具體時間仍需視乎動物適應及行為變化,亦鼓勵市民發揮創意,為牠們分別構思新的中文名字。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