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 安徽煤礦沉陷區種出水稻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在安徽淮南採煤沉陷區水域種植出的「浮床水稻」。(取材自安徽日報)](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4/09/02/30402951.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煤礦採集往往有諸多環境汙染甚至是生態災害,而安徽則於近期首度完成採煤沉陷水域的「浮床水稻」收割,成功「變廢為寶」,未來還將會同步進行水面種植與水下養殖等,逐步邁向生態環境修復。
綜合安徽日報和中國煤炭報消息,在安徽淮南採煤礦區深陷區進行的全中國首次試驗之「採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浮床水稻」第一批早稻已完成頭茬(首次採摘之農作物)收割。日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組成專家組認證其試驗獲得成功。
淮南礦區因煤炭長期開採形成的沉陷區具下沉深度大、積水占比高等特點。今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團與安徽理工大學合作,在鳳台縣顧橋採煤沉陷區實施「採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打造50畝漂浮式稻田(浮床水稻),採用奈米膜、種養、浮筒三種模式種植水稻。
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張世文指出,團隊研製一種適宜沉陷水面水稻種植的營養基質。目前浮床水稻試種六個品種且長勢良好,其中南陵早二號水稻已完成收割,畝產約280公斤,收割後留茬(留在地裡的短莖和根)實施再生稻,畝產預計可再收100公斤左右。團隊還發現,水稻種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控制水體的優養化,提升沉陷區水體的自淨能力,有助於改善沉陷區水質。
據悉,未來將在此基礎上推行漁農互補模式,形成「水上浮床種植農作物+水下網箱養殖水產品」立體模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