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美 外國馬拉松跑者「上馬」就知道
跑了28年,上海馬拉松蛻變成吸引數萬名選手狂歡的國際級賽事。在42公里的路程裡,你可以窺見城市的新舊風貌、感染當地人的熱情,還能體驗高科技文明;上海的美跑了才知道,這場充分展現上海魅力的「City Run」,要黏住所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
一抹暖陽照進清晨略帶氤氳的黃浦江畔,在一聲槍鳴後,3.8萬名跑者依序出發,為2024上海馬拉松(下稱「上馬」)揭開序幕,邁入第28年的上馬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跑者,已然成為不折不扣的路跑狂歡盛會。
澎湃新聞報導,上馬在今年正式成為中國唯一的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新的頭銜也帶來了更多國際跑者的關注和參與。然而是什麼讓這些跑者們不遠萬里也要飛來上海參賽?
★全球跑者 打飛的來刷PB
剛剛在東京馬拉松刷新了自己個人最好成績(PB)的提摩西·基普拉加特(Timothy Kiplagat)在上馬賽前發下豪語,稱自己狀態很好,「希望能夠在這裡再次刷新我的最好成績,甚至有可能將它提高十秒。」除了他以外,還有許多各國好手同樣對上海賽道能為自己帶來好成績,寄予厚望。
來自運動品牌HOKA的菁英運動員鎧阪哲哉(Tetsuya Yoroizaka)就以2小時08分34秒斬獲上馬全場第八,同時也是亞洲所有參賽運動員中的第一名。他在賽前接受採訪時就坦言,上海的賽道是一個有望突破個人最好成績的場地,他將自己的完賽目標設定在2小時06分到2小時10分之間。而他也按照計畫完成了自己的目標。
報導指出,同樣是來自日本的網紅跑者「西裝跑馬協會會長」瀨戶溫夫(Seto Yoshio)也在今年的上馬賽道將PB提高了40秒。一身跑圈熟悉的灰色西裝加上亮眼的綠色領帶,讓他成了賽道上攝影師鏡頭追逐的焦點。而在完賽後,他也對自己的成績非常滿意,甚至和記者開玩笑說:「我是西裝組第一名。」
如果說,長期住在上海的瀨戶溫夫能夠刷PB,得益於他對這座城市道路和氣候的了解;那麼,第一次來到上海的波蘭跑者克勞迪婭(Klaudia)能夠在上馬刷新個人紀錄,有一部分功勞就必須歸於賽事的保障和服務。
克勞迪婭表示,她是跨越了大約8000公里專門「打飛的」到上海來比賽的,「我在波蘭和義大利等國家參加過馬拉松,但是上海是我在中國的第一場馬拉松,這次體驗太特別了,這裡的賽道、觀眾和整個賽事氛圍都讓我印象深刻。」
來自英國的雷·哈勒姆(Leigh Hallam)就很喜歡上馬的比賽氛圍,此前,他曾經參加過世界大滿貫賽事之一的柏林馬拉松。他認為,兩者在氛圍和服務上非常接近,「包括賽道旁的布置之類的,上馬都有英文標識,對於外國跑者來說很友好。」
★上海阿姨 炒熱比賽氛圍
而讓眾多跑者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上海阿姨」的熱情和親和力。
同樣來自英國的莫莉(Molly Rose Donegan)甚至用中文點名表揚了上海阿姨,「她們在賽道邊敲鑼打鼓,或者是跳起了廣場舞為跑者們打氣,也向我們這些外國跑者展示了一道別樣的城市風景線。」
報導稱,不管是外灘附近的賽道兩旁上海阿姨們的鑼鼓表演,還是徐家匯體育公園的終點附近市民們的持續歡呼與吶喊,所有上馬的觀眾們都毫不吝惜自己的體力,為經過的跑者送上溫暖的祝福與鼓勵。對於不少跑者而言,這是一份特別的精神補給。
德國跑者沃科維奇(Peter Wolkowicz)對上馬充滿肯定,「我覺得這場比賽的氛圍真的算是國內頂尖水平,你可以看到賽道邊的觀眾拉著手加油,我跑過很多地方的馬拉松,有一些賽事的觀眾可能只是來看熱鬧,不知道如何為跑者加油,但上馬42公里的每一步都能夠和賽道外的觀眾互動,這就很好玩,也很有體驗感。」
★City Run 直接對話上海
除了熱情高漲的比賽氛圍,上馬賽道的獨特風景也是不少外國跑者會提到的關鍵詞之一。
報導指出,從1996年至今,上馬的賽道幾番變遷,經過多番優化後,上海組委會向跑者提供了一條專業度接軌國際水準並且具有海派特色的城市馬拉松路線—從外灘金牛廣場開跑,途經上海地標,花崗岩建成的外灘建築群、舊時上海風情的金陵路騎樓、繁華的「中華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百年靜安寺,串聯起上海的新與舊。
對於這些外國跑者而言,用雙腳來丈量上海的城市寬度,用奔跑來體會上海的城市溫度,是一種最真切而生動的方式。這其實不是一種走馬看花,而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感知。從波蘭遠道而來的克勞迪婭以及從日本飛來的鎧阪哲哉都沒有在賽前花太多時間去嘗試「city walk」,而是用「City Run」要直接和上海這座城市對話。
「上海這個城市非常漂亮且繁華,我之前從未以這種形式了解過一個城市。」克勞迪婭在談及對上海的印象時表示,「這座城市很乾淨,而且很包容,我跑在這座城市裡並沒有感覺太被關注。」
「西裝哥」瀨戶溫夫也有類似的感受,「在上海跑步反而像在家裡跑步。在其他城市跑步可能很多人會過於關注我,所以有些壓力,在這裡反而更舒服。」
已經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瀨戶溫夫愛上上馬還有別的原因,那就是這場馬拉松賽事的高科技。「就拿完賽照片和視頻來說,在日本的一些比賽的話,可能要一個星期以後才能看到自己的照片,而且只能按照號碼找照片。但是在中國就可以幾乎實時查看,而且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查找。所以,我覺得技術發展帶來了很多的效率提升。」
「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帶其他朋友過來玩,或者來體驗馬拉松。」不僅瀨戶溫夫這樣說,英國、德國、法國、波蘭、西班牙、衣索比亞等等國家的跑者們都表示希望在這次參賽之後,將上海的馬拉松氛圍和馬拉松文化分享給自己在國外的朋友們。原因很簡單,沃科維奇就說,「因為這座城市和中國的跑者都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新的頭銜,也迎接全世界的目光。」
●解決「天大的小事」 成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
上海馬拉松經過28年的不斷進化,今年成為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躋身世界頂級賽事之列。除了獨特的人文及景觀特色外,今年的上馬還多了很多不一樣。
新華社報導,上馬在三年內連續兩次通過考核後,成為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將與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及東京馬拉松等頂級賽事齊肩。上馬依照要求,在賽事上增設了競速輪椅馬拉松項目,並邀請6男6女共12名選手參賽,以滿足不同類型專業馬拉松跑者的需求。
只見高樓林立的城市裡,一輛輛競速輪椅飛馳而過,平均速度超過每小時30公里。為了減少空氣阻力,運動員的頭、胸、腰、臀幾乎要與地面平行,做到「人車合一」,如同貼地飛行。
為了方便競速輪椅跑者參賽,組委會對賽事路線進行了優化,使得整體賽道較往年更為平整;在起點和終點分別設置了競速輪椅選手備賽區和休息區,頒獎舞台則設置了無障礙通道。競賽部執行工作人員樓陽說明,「為了保障競速輪椅運動員的安全,我們在競速輪椅隊伍後方,增設了兩輛急救摩托車,載有持急救資質的志願者,進行全程伴隨,發現情況可以第一時間處理。」
除此之外,為了保障競速輪椅比賽選手的安全,競賽部總監朱曄說:「賽道所經過的區域,政府部門對多處路面瀝青重新進行了修整鋪設,對井蓋、坑窪處等有安全隱患的路面進行了詳細排查。」
另外,上馬主辦單位更重視選手眼裡「天大的小事」,也就是廁所的設置。
報導指出,在上馬開賽前一天晚上8時,賽事工作人員就開始裝卸在起點區域的移動廁所。朱曄表示,為了保障跑者的如廁需求,上馬在起點處設置了超過600個移動廁所,賽道途中每2.5公里就設置約有10個移動廁所。
「我們要從跑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總量大只能解決最基本的數量問題,合理的跑者進場動線設計和不同區域的個性化分布才能更有效地解決跑者心中『天大的小事』,」朱曄說,「上海馬拉松充分利用起點區域的城市道路布局,不僅在等待區域設置移動廁所,重點在跑者通過安檢、寄存完行李、走上賽道前,設置大量移動廁所,並在跑者最多的出發區放置了超200個移動廁所。」
上馬致力於為跑者提供舒適便利的服務,要「黏住」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上海東浩蘭生賽事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駿煒說:「上海馬拉松成為大滿貫候選賽事後,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賽事,在未來吸引更多外籍人士來上海參賽,通過馬拉松讓全世界更多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上海。」
此外,體育賽事與城市繁榮的深度融合與雙贏發展趨勢明顯。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黃海燕介紹,2023年上海馬拉松參賽規模達3.8萬人,對旅遊產業拉動效應達7.69億元人民幣(約1億美元)。
上馬的進化也讓中國選手帶來利多,中國國家馬拉松隊隊員張德順說,「以前我們要飛去國外參加國際比賽,需要適應當地的氣候、時差等因素。我們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和國際上的高水平運動員同場競技。未來,我希望在馬拉松歷史上,留下『張德順』的名字。」
中國隊競速輪椅選手代雲強也表示,「現在有了自己的賽事,非常幸福和興奮。未來,我們可以在家門口近距離地和世界高手一起比拚」。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