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去的年味 中國「春節」申遺成功 一場正統與正名之爭
2025蛇年,中國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對中國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正統」和「正名」之爭,在年味變味的此時此刻,更是一場需要全國動起來的「文化振興運動」。回歸傳統,保持必要的儀式感,過春節才能有滋有味。
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近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獲通過的「春節」是中文直譯的「Spring festival」,不是一些國家所稱的「Lunar new year」或「 Chinese New Year」。學者認為,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場「正統」之爭,而在「年味變淡」的現代氛圍中,更是一個必須保護好春節傳統文化的起點。
據央視報導,北京時間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多國代表前來祝賀中方代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主席南希·奧韋拉爾表示,「一直以來,中國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動力。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引人注目,這一次春節被列入非遺名錄。春節是世界聞名的文化節日,人們都搜索過自己的生肖屬相」。
對於長期從事外宣工作的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章文舟而言,這一消息不僅令人激動,更是意義重大。「春節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時期。好幾年春節,我和工作夥伴在國外度過,春節這一天,我們很驕傲看到中國傳統春節的慶祝方式走向國際的大街小巷」。
她認為,春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中國人民和國際友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此後會有更多國家關注和重視中國人豐富的春節實踐活動,「春節也將成為外交溝通的重要時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提供新契機。
尤其,春節也是越南、南韓、日本、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多個國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前,大英博物館曾稱春節為「南韓農曆新年」;越南也曾在2022年發文「正名」稱,春節習俗起源於越南而非中國。所以,中國此次申遺成功,更是一場春節的「正統」之爭。
而對於每一位中國人來說,春節既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還包含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儀式、習俗和信仰,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申遺成功,會讓大家更加重視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一系列社會實踐,如祭祖、發紅包等傳統習俗」,章文舟表示。
英文採用Spring Festival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春節的正式認定,採用了「Spring Festival」。據九派新聞報導,關於中國春節的翻譯也因此再次引發討論。
一些人主張使用「Chinese New Year」,更能體現春節的中國歷史根源;有些人傾向於使用「Lunar New Year」,認為這樣的表述更具國際化,有助於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否能直譯為「chunjie」,更能彰顯文化自信。
對此,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威表示,在當前國際傳播語境下,「Spring Festival」已被廣泛接受,便於非中文語系的人理解春節的節慶意義。然而,「Chunjie」作為拼音名稱,更能直接體現中國文化特色,具有進一步推廣的價值。「不過,文化符號的傳播既需要傳承傳統內涵,也要便於國際社會的接受與理解」,熊威認為。
關於這一問題,章文舟也有相似想法。她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建立在更多人聽得懂的語言基礎上,中國春節改不改成拼音,並不是反映文化自信的衡量標準;「語言是不斷變化的,『春節』申遺成功會成為一種載體,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年味變味 遺忘儀式感
此外,章文舟認為,「春節」申遺成功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也激勵著國人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使「年味」愈發濃郁。
「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豐富多彩,祭祖、走親戚、發紅包等等,但是現在很多習俗和活動都被淡化。過去,春節領紅包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孩子們向長輩磕頭以示尊敬,然後接過裝有壓歲錢的紅包。如今,發紅包的方式已經變得現代化,很多時候通過微信轉帳來替代」,她說。
另據人民政協網報導,「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曾幾何時,過春節是所有人翹首企盼的時刻。但一段時間以來,「年味變淡」、「年味變味」等聲音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出現,在某種層面上體現出春節作為傳統節日,在與現代生活相交融上存在衝突。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的春節原本是有很強儀式感的,但如今傳統的儀式感已經被我們遺忘了」。
「成功申遺不是終點,而是更好保護春節這一傳統文化的起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張繼焦表示,下一步,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不斷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讓春節文化在傳承創新中走向世界。
在華外國人過春節 濃濃煙火氣最感動
作為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力正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文化盛事。在中國春節申遺成功的好消息傳來時,不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在華外國友人也十分開心,他們也在參與春節的各種活動中,感受到中國的熱情與活力。
煙花照亮整座村
孟巨石,來自波蘭,現居雲南
「春節在我眼中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每年都有中國朋友邀請我,去和他們的家人一起過春節。」據文匯報報導,波蘭人孟巨石2017年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定居在雲南,投身於生態旅遊工作。對他來說,春節是特別能讓他感受中國人熱情好客的時刻,也是讓他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的時刻。
2010年,孟巨石在安徽銅陵度過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春節,「我們當時買了很大的煙花,除夕夜家家戶戶都一起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整個村子和鄉鎮都被煙花照亮了,非常熱鬧」。
孟巨石說,這些年,中國人過春節的形式雖然發生了不少變化,但團圓飯、貼春聯、拜年等依舊保持不變。他最喜歡貼春聯,「我每年都提前買好春聯,順便學習一下漢字,很喜歡對聯上的文字所展現出的樂觀精神」。
定居雲南數年,每年春節,孟巨石都會和他的中國朋友一起吃團圓飯,「少數民族也有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納西族會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東巴字寫春聯,晚上會圍著篝火打跳」。
想去體驗趕大集
納齊爾,來自奈及利亞,在北京讀書
「那是一次很獨特的體驗,我很幸運地被當地的村民邀請至家中,共同慶祝這一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2023年春節,留學生納齊爾在中國農業大學河北曲周實驗站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中國年,豐盛的年夜飯令他印象深刻。
「當時桌上擺滿了各式佳肴,從雞鴨魚肉到精緻小吃,應有盡有。平日裡,村民們的飲食十分簡單,可見春節對中國人的重要性」。放鞭炮、看春晚、貼春聯也是納齊爾去年春節期間很喜歡的項目,他說,「這些活動讓我感覺很有『儀式感』,雖然春晚我看不太懂,但是大家其樂融融圍在一起看電視、說笑的感覺特別好」。
過中國年的體驗極大地激發了納齊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無論是街頭巷尾掛滿了紅燈籠的喜慶景象,還是家家戶戶洋溢著的歡聲笑語,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了這個國家的熱情與活力」。如今,納齊爾已重返北京校園,今年春節,他計畫與朋友們逛廟會、趕大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感受那份熱鬧與喧囂,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和淘選一些物美價廉的年貨」。
廟裡拜拜求幸福
遠藤直子,來自日本,在上海工作
「中國春節就是熱熱鬧鬧的」,對於已經在中國生活了30年的遠藤直子來說,提起春節,她的腦海中便是那滿地鞭炮紅紙的景象。如果有外國朋友向她問起中國春節,她會告訴對方,那是個要穿紅衣服、講究吉利、享受幸福的節日。
遠藤第一次過春節是1993年,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人除夕夜裡分頭跑去不同的廟裡搶頭香,祈禱一年的平安喜樂。「拜拜」甚至成了她最早學會的中文之一。這兩年因為照顧婆婆不宜出遠門,海外的親戚們便都會在春節期間聚到上海,一起熱鬧度過。
「我們夫妻倆還會去市裡散步,專門找那種有節日氣氛熱鬧的地方去,要是偶遇舞龍和財神就會很開心,感覺一年都是幸福的」。她最喜歡的春節民俗是貼春聯,「春聯在我家裝飾了一整年」。原本剛嫁到中國時她還不太喜歡這種紅色的貼紙,可這些年下來,已變成是「沒有這個,會覺得缺少些什麼東西了」。
張燈結綵氣氛濃
王小龍,來自羅馬尼亞,在北京讀書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我有幸參與過很多回,每一次都令我非常難忘。」留學生王小龍(Alice)的父親曾在中國工作,她從小就頻繁來華,並親身感受中國的年味。她最期待的是和家人一起貼春聯、包餃子和放煙花,這些活動在羅馬尼亞絕對體驗不到,每次參與都讓她感到新奇和興奮。
除了家庭活動,王小龍還對春節期間中國街道的熱鬧氛圍讚不絕口。「每到過年,外面的街道總是張燈結綵,人聲鼎沸,充滿了節日的喜慶與歡樂」。去年,王小龍與中國朋友在天津共度春節,逛了廟會,品嘗了麻花、熟梨糕等傳統小吃,還特意購買了印有楊柳青年畫的小飾品。「這次的經歷獨一無二,讓我始終懷念」。
得知中國春節成功申遺之後,王小龍激動不已,認為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保護,更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對這個節日和文化有更清晰的認識與了解。王小龍計畫今年留在中國過春節,「到時我會帶著從羅馬尼亞來的家人一起到街上轉一轉,也會和中國朋友一起外出聚餐」。
Box:春節由來 從祭祀變慶祝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上古時代,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種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各種慶祝活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春節。
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春節前後,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共同主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歡慶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過程俗稱「過年」。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吃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