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客談/懲罰性稅收 恐波及合法移民

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 挑戰日益艱難

搶救到研究 古長城煥新生機

金山嶺長城的雲海景觀。(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中興攝影)
金山嶺長城的雲海景觀。(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中興攝影)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萬里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從春秋時期橫跨至今的建築是中國的偉大象徵,絕大多數的人也聽過「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但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河北還有長城嗎」、「你身後那是烽火台吧」直播間裡的許多提問,讓老郭哭笑不得,卻也習以為常。許多人以為長城就只在北京八達嶺,他耐心地解釋,萬里長城行經中國15個省份,明長城保存最好的就是河北段;而烽火台其實不在長城,長城上凸起的磚樓是空心敵台,也叫敵樓。

老郭本名郭中興,是金山嶺長城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每天早上7時,他準時出現在「長城老郭」直播間裡,「真人實景,現場直播,給大家直播長城的日出」。他面前是朝陽初升的金山嶺長城,灰磚上覆蓋著金色陽光,11月底的清晨,氣溫已降至攝氏零下十幾度。

31--郭中興每天都堅持在長城上直播,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受...
31--郭中興每天都堅持在長城上直播,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受訪者提供)

連4年直播 呈真實面貌

這是老郭堅持每天直播長城的第四年,他全年無休,為的就是把真實的長城展現給公眾。今年是他在金山嶺長城工作的第26年,可能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金山嶺長城的一磚一石,如今他的一場直播,通常累計有10幾萬人次觀看,同時線上最高達到近2萬人。

人們似乎無比熟悉的長城,其實存在著許多知識盲區,其中有一個誤解最讓老郭擔憂。每當他走到一些尚未修繕的原始長城區域,就有粉絲在公屏上打出三個字「野長城」,「這個說法危害太大了,一旦叫成野長城,就好像這些長城不重要、不受關注。」老郭有點激動地說,「我們一定要糾正這個說法,把這個『野』字給去掉」。

目前,長城保護堅持「預防為主、原狀保護」的原則,保存住各時代遺跡,將古長城修復一新乃至重建、新建的做法已被明令禁止。「有些人一看到原始長城的殘垣斷壁,就覺得這些破石頭堆怎麼不修復、不重視。現在就是要保存長城的滄桑古樸,不去過分干預」,老郭說。

在各種影視、宣傳片、宣傳照片裡,「萬里長城」的形象其實都是金山嶺長城。郭中興說,「從視覺衝擊力上,它是最具長城恢宏氣勢的一段。」金山嶺不僅建築雄偉、保存完好,視野也極為開闊。天氣晴朗的日子,從金山嶺極目遠望,長城沿山脊綿延,遊走100餘里,滿足了人們對長城最壯闊的想像。而如此風光絕美、保存尚好的長城,卻遲至1980年代才被「發現」。

金山嶺長城始建於明初洪武時期,卻長期默默無聞。直到1979年的全國保護研究長城座談會上,灤平縣介紹了金山嶺長城,稱其為「第二八達嶺」,引發國家級媒體的關注,金山嶺長城才始為人知。著名文物學家羅哲文第一次見到金山嶺長城時感嘆:「我從事長城研究工作幾十年,還沒見過這麼好的一段長城。」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長城的老龍頭。(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視覺中國)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長城的老龍頭。(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視覺中國)
河北保定順平縣戰國中山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建永供圖)
河北保定順平縣戰國中山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建永供圖)

跋山涉水 挖掘遺存史蹟

然而,直到21世紀初,中國長城到底有多少、有多長?依然是一個未知數。多少長城正在歲月中默默消失,更是不為人知。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長城的老龍頭是一段伸向海洋的長城,漲潮時,海水會湧到長城腳下,拍擊牆體,這是明長城與大海的交匯處。2006年4月,調查人員架起設備,採集眼前的長城資料。老龍頭山海關長城此時才第一次以圖片、視頻、地理資訊等多種形式,進入了數位化的世界,這是全國長城資源調查的第一天。

當時擔任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隊隊長的郭建永回憶,長城大多位於深山,很多至今無路通行,調查人員背著測量設備、乾糧、水……每人負重30、40斤,徒步進山。在桃林口長城,烽火台位於水庫對面的山上,無法抵達,隊員只能脫了衣服下水,游到對岸。

內蒙古固陽縣秦漢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內蒙古固陽縣秦漢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新疆鄯善縣連木沁大墩唐代烽燧遺址。(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新疆鄯善縣連木沁大墩唐代烽燧遺址。(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歷經一年半,最終調查資料顯示,河北明長城共1338.63公里,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懷安縣馬市口,南至邯鄲武安,行經8個市40個縣區,現存1123段牆體,以及數千座敵台、烽火台、關堡等遺存。

緊接著,更艱難的早期長城資源調查於2009年啟動。所謂早期長城,始於春秋戰國,止於金代,而大量早期長城已經不存在明顯牆體,只以遺跡形式存在,小一半的早期長城更已沒有地面遺存,辨認、認定都有很高難度。

郭建永表示,許多生活在古長城身邊的人對其視若無睹,不知道那些綿延的、厚實的,甚至長著樹木的土丘,竟然是古人親手疊成的長城。他說,一般稱為金界壕的金代長城經過幾百年風沙侵蝕,牆已垮塌,只剩微微凸起的土壟,溝幾乎被淤平。「遠看一條線,近看看不見,當地老百姓都不認識。」而那些更早的長城,「很多都變成石頭壟子,像北齊長城,就是亂石」。

耗時6年 完成長城「檔案」

這些已經難以辨認的長城,是如何精確找到的?郭建永說,文獻資料非常重要,他們以文獻對照地理,也向當地住民詢問線索,現場也會通過考古手段,判斷遺跡中的包含物,來確定遺跡的性質和年代。

歷時6年,中國長城「檔案」制定完畢。2012年首次公布了中國長城的精確長度:2萬1196.18公里,涉及15個省份的404個縣(市、區),其中保存較好的約占12.3%,更有24.1%的長城地面遺跡已消失,因此,對長城建築進行完全復原已無可能。

而各地長城的建材也不盡相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依萌說,中國古人充分發揮就地取材的本領,各地長城修建都採用當地最常見易得的材料。比如東部山區的長城主要用石塊砌築,西北黃土高原上的長城大都是夯土牆,戈壁沙漠中則使用蘆葦、紅柳夾砂修建。而長城修建還往往依憑山險、河險,山河也成為廣義的長城的一部分。

甘肅敦煌漢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甘肅敦煌漢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河南南陽戰國楚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河南南陽戰國楚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張依萌攝影)

拒不當修復 長城利用可以充滿想像力

2000多年的長城修建史,耗費了無數人力。一塊明代石碑記載,數千名官兵,再加上許多民夫,才包了70多丈(200多米)的一段工程,可見工程之巨,以至於「孟姜女哭長城」這類悲慘傳說並不鮮見。直到19世紀後期,中國人對長城的觀念發生轉變,逐漸使長城凝聚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當長城變成法律保護的文物,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長城保護也成為一項國家行動。與修建長城的難度相同,保護長城同樣是一項當代超級工程。

1980年代是長城保護的重要時期,1984年,「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口號提出後,長城保護形成一股熱潮,一些知名長城點段得到修繕,如山海關、嘉峪關及金山嶺等。1987年,長城成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迅即躋身全球熱門旅遊目的地。

但當時的長城保護不夠精細,出現了一些程式化操作。張依萌說,由於各類宣傳一直將八達嶺作為長城的代表,使得社會上對長城形成了一種「泛八達嶺化」印象,1950年代開展的八達嶺保護維修工程,就成為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工程藍本,導致原本僅存石砌牆基的遼寧虎山遺址,在90年代以金山嶺長城為範本,修復了超過1公里的長城牆體,以及12座城樓、烽火台、敵台、戰台、馬面等建築。

金山嶺長城始建于明初洪武時期。(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中興攝影)
金山嶺長城始建于明初洪武時期。(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中興攝影)

張依萌認為,對長城的不當修復,根源在於忽略了長城的文物屬性,「做長城保護修繕、制定規畫的人,往往以建築師、規畫師等專業背景為主。目前包括長城在內的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尚無專業的施工、經費支出定額等標準,這是不甚妥當的。」他說,現在需要進行專業融合,比如在修繕隊伍中安排考古人員,以及讓修繕和規畫的人瞭解長城考古,互相瞭解對方在幹什麼,才不至於產生研究和保護之間的脫節。

長城保護理念一直在變化。郭建永認為,1980年代至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頒布是第一階段,注重修復,這一時期修復了山海關、金山嶺、居庸關等代表性長城點段;2006年至2019年「長城保護總體規畫」頒布是第二階段,以搶險加固、現狀整修為主;2019年之後是第三階段,對長城修繕的要求更為嚴格。「總體趨勢是干預程度愈來愈低,以保護長城本體健康為主」。

2019年12月,中央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這是長城保護利用的一次思路轉變。張依萌說,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注重整體性、系統性,將全部長城點段納入統一標準的保護之下,同時也更加注重面向公眾的傳播、闡釋和展示。

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表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一項重大文化工程,除了文化層面的目標,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動長城區域的經濟發展。「長城經過的地區主要是貧困落後地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四大主體功能區、文旅融合區和傳統利用區的建設,就是為推動長城區域的經濟發展。」董耀會說,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將會適度開放一批長城旅遊目的地,改善長城景區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時,在張家口崇禮區設立了單板和雙板滑雪賽場,更提出「長城腳下看冬奧、冬奧賽場看長城」的口號,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就建在樺林東段古長城附近。問題在於,樺林東段古長城牆體呈遺址狀態,並沒有那麼醒目,如何體現「長城腳下」這一地理特徵呢?

郭建永作為專家參與了專案,最終確定的方案是,長城牆體和烽火台以現狀整修為主,以一種新技術、新材料製成燈網,勾勒出長城的空間形態,這便是樺林東段長城展示亮化工程,「白天看不出來,晚上點亮就很奪目,這是一種新的保護利用方式。」與此同時,樺林東段長城也完成了550米長城牆體和烽火台、敵台的整修。

樺林東段長城與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結合讓郭建永看到,即便「最小干預」,長城利用也可以充滿想像力,古意與新意,在古老的長城上可以兼得。

33--金山嶺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中興攝影)
33--金山嶺長城。(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郭中興攝影)

北京冬奧 聯合國

上一則

中國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降旗致哀

下一則

中國藝術品秋拍季落幕 2大拍行成交總額創多年來新低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