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沒性生活?專家發現不只心理「壓力山大」 生殖器還可能萎縮

政府免關門 參院通過新版臨時支出法案 待拜登簽署生效

保研、就業、加班、買房壓力大 中國年輕人「性蕭條」

年輕人忙著保研、就業…,根本沒空談戀愛?圖為安徽合肥的聯合招聘會,現場擠滿來求職的大學生。(中新社)
年輕人忙著保研、就業…,根本沒空談戀愛?圖為安徽合肥的聯合招聘會,現場擠滿來求職的大學生。(中新社)

不談變愛也沒有性生活…中國這一代年輕人正在面臨「性蕭條」的衝擊。生活被保研、就業、加班、買房等壓力占據,對下班後只想休息的他們來說,「大家都在996,過什麼性生活」?

鳳凰網「在人間」工作室報導,性在中國年輕人中的存在感正在減弱。

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一同發起的「中國人私生活品質調查」中,6828份有效問卷顯示:年輕一代的性活躍度正在下降。只有大約一半的95後(1995年-2003年間出生)每周有不少於一至兩次性生活,頻率低於80後和90初。

最年輕群體不是性生活最活躍的人,另一個數字揭示了更「冷淡」的現狀:在最年輕一代中,14.6%男性和10.1%女性(他們都有伴侶)表示,過去一年沒有性生活,這個比率高於70後、80後、90初。

「相當大比率的中國年輕人處於無性婚姻/關係中。」調查發起人之一、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於嘉說。於嘉回憶,她讀大學時最火熱的電視劇是「奮鬥」,李小璐飾演的都會女孩偷戶口本去結婚。在當年,「為愛奮不顧身」是浪漫愛的典範,可放到今天,恐怕要被觀眾「罵醒戀愛腦」。

一份「中國人私生活品質調查」顯示:年輕一代的性活躍度正在下降,性行為次數減;示意...
一份「中國人私生活品質調查」顯示:年輕一代的性活躍度正在下降,性行為次數減;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少數大學生 有性生活

變化從更年輕的00後中得到預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茅倬彥等人2022年調查了全國32282個大學生的戀愛狀況:25%的大學生不僅沒有戀愛經歷,也沒有戀愛意願;46.14%的大學生沒有戀愛經歷;有戀愛經歷的那一半中,發生性行為的不到六分之一。

此前,鳳凰網曾關心過的年輕人選題:這一屆年輕人忙著保研、就業(而非創業)、被大廠反覆面試19遍、相親400次無果、等待被裁員或主動當全職兒女、富養貓狗、買黃金、考察鶴崗化的「白菜房」、苦攢定期靠利息生活、憂心晚年預存養老金…要操心的實在太多了,哪有餘力談戀愛?

再來對比一下95前群體。調查發現,有固定伴侶的中國人中,性生活最活躍的分別是80後男性和90初女性。67.9%的80後男性和64.6%的90初女性表示,每周至少有一至兩次性生活。但超出研究者預料的是:中產的性生活也被剝奪了。

性社會學專家潘綏銘曾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男性擁有較活躍的性生活。但研究顯示,但這次研究顯示,80、90後男性裡,教育程度和性生活頻率的關係發生倒掛。

80後男性中,近三分之一(31.4%)高中以下學歷男性每周有3-6次性生活,遠高於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同齡人;而90後和00初(1990年-2002年出生)研究生以上學歷男性中,超過半數月均性生活不到一次。

「我們認為應該特別關注新興的年輕中產階級,儘管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但相對而言性生活匱乏。」報告提示道。

事實上,在性蕭條趨勢上,全球也有相同現象。2018年,美國大西洋月刊率先刊登文章「性愛降級」指出這一現象:不過才一代人之隔,美國青少年懷孕率掉到了當代高峰的三分之一。

作者列舉了一連串當代困境,試圖理解美國年輕人的轉變:「巨大的經濟壓力,飆升的焦慮人群比率,脆弱的心理健康、抗抑鬱藥物的廣泛使用、流媒體電視、環境中塑化劑洩漏出的雌激素、睪固酮水平的下降,網路上的小黃片、按摩棒的流行、交友軟體、選擇無力、無所不在的父母、立業當先的態度、智慧型手機、新聞周期資訊超載、缺覺、肥胖…不勝枚舉。」

作為「低欲望社會」代表,日本同樣難逃「愛的蕭條」。日本作家牛窪惠在紀實文學「不談戀愛的年輕人」中回憶她的大學生活—浪漫愛神劇「東京愛情故事」、「悠長假期」誕生的90年代,和男朋友約會可比上課、研討會、社團活動重要多了。在日本泡沫經濟最旺盛的80年代,6至7成18歲-34歲男女有交往對象;到2015年,數據發生翻轉,20歲族群中超7成女性、近8成男性沒有對象。

於嘉指出,所謂的性蕭條更多是一種「被動剝奪」—「原本理應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卻在更大程度上被工作、孩子、教育等占據了。全球的經濟狀況(下滑)阻礙了年輕人形成親密關係。

北京一間公司的員工,在工作休息時間與同事一起吃飯,窗外的天色已黑。(路透資料照片...
北京一間公司的員工,在工作休息時間與同事一起吃飯,窗外的天色已黑。(路透資料照片)

★情感生活 也降級了

「在人間」工作室與4對90後情侶聊了這個議題。他們分別生活在一、二、三線城市,有的已婚已育,有的新婚不久,有的剛結束單身。此刻他們的情感生活,真的「蕭條」、「降級」了嗎?

30歲的劉也(化名)和先生趙睿(化名)的生活節奏與許多職場夫妻一致。趙睿每晚加班到11點,他們要在12點入睡。早晨趙睿準備通勤時,先生已經坐上去往公司的順風車了。

趙睿每周單休,劉也有時在周末做副業。兩人每個月只有三、四天能徹底擺脫工作、享受生活──還要排除女性生理期。這道算術題冷酷驗證了哲學家韓炳哲在「愛欲之死」裡的論點:「績效原則已經統御了當今社會的所有生活領域,包括愛和性。」

「大家都在996,過什麼性生活?」劉也說,答案顯而易見,「性的本質是生命力。如果工作把你的生命力給榨乾了,就沒有空間去發展。」

方冰儀(化名)和陳昊(化名)已婚已育,他們生活在一座二線城市。下班後,這對夫妻的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孩子。陳昊認為,性蕭條總體上是一個不夠普遍的偽概念,因為在他周邊,人們的生活依然活色生香。但他同時認為,妻子就是一位性蕭條人士—這位保持著旺盛精力的男士所期望的周期是每天。這令方冰儀頭痛甚至崩潰。「你每天下班、當完媽,你只想擁有刷會兒手機,想睡就睡的時間。」

戀愛半年的楊曉茜(化名)和小胡(化名)正處熱戀期。兩人分別住在某一線城市的東、西兩頭,每次見面搭地鐵就要花一小時。他們的見面頻率保持在每月五到六次,性生活頻率則斬半。這是雙方理智友好協商後的結果—兩人都希望把難得的約會放在爬山、攀岩、去公園曬太陽這些事上。在他們看來,所謂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始於「假期過於珍貴了」、「看看藍天、呼吸新鮮空氣也是身體需求的一部分,這可能是打工人更需要的釋放」。

林萌(化名)和男友吳飛(化名)過著室友般的同居生活。在林萌眼中,吳飛是她精神和生活上的最佳伴侶,而不是身體上的。「我經歷過(身體)更合適的伴侶。」林萌說,她希望理解並尊重自己身體的感受。而吳飛的態度是,「一直對這事沒啥欲望。」

林萌聽過一個說法,如果結婚第一年每做愛一次打個紅色對勾,以後每年換個顏色打勾,人生最後可能還是紅色最多。這對情侶的「錯位」,最終以林萌的退讓告終,她選擇自己解決。

劉也說:「在中國,人人都是『無性戀』。」

年輕人忙著保研、就業…,根本沒空談戀愛?圖為新疆烏魯木齊市的聯合招聘會,現場擠滿...
年輕人忙著保研、就業…,根本沒空談戀愛?圖為新疆烏魯木齊市的聯合招聘會,現場擠滿來求職的大學生。(中新社)

★表象? 根本原因想逃離

今年1月,南韓播出了一部關於當代人愛欲困境的電視劇「好久沒做」(Long Time No Sex)。一條豆瓣熱評寫道:「雖然都是衝著性喜劇來的,但是看完四集之後,還做啥呀,窮人光是搞錢就已經掉了半條命了。」

在中國,或者說在東亞,性、愛、婚、育往往是一體的。報導指出,學者伊慶春曾提出中國人「婚育套餐」的說法,就像買漢堡必須搭配薯條,談戀愛是為了結婚,結婚是為了生子,生子意味著買房、教育等一連串任務。

於嘉提到一組統計數據,2010-2015年結婚的中國家庭裡,56%在婚後一年生了孩子,77%在婚後兩年完成生育。

於嘉說,也許不是人們對性失去了興趣,而是被那一系列附帶、捆綁的東西嚇住了—性蕭條只是一個表象,根本原因是人們想從傳統家庭對於個體的規範、約束中逃離。

中國北京,一間信用管理公司的產品經理清晨睡在辦公室的行軍床上。(路透資料照片)
中國北京,一間信用管理公司的產品經理清晨睡在辦公室的行軍床上。(路透資料照片)

●忙得沒「性」趣? 胡錫進:先解決過度加班問題

「中國人私生活品質調查」發布後,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發文感嘆「國人實在太忙碌了」,缺少時間休息讓年輕人對性生活都沒興趣了。

胡錫進在微博寫道,「大家都忙得出圈了,需要找原因,盡量緩解。」

他提到,首先有一些機構並非生產性的,而是處於社會管理鏈中的一個環節。它們如果過度忙碌,要考慮自己是否管了不該管的事。如果工作需要長期加班加點,甚至需要外部臨時工增援,那麼有一種可能,這些管理機構的工作「做多了」,管了它們不該管的事情,或者把事情管得過細了。那樣的話它們雖然非常努力,但對激發社會活力未必就是有利的。

第二,過度忙碌的各種機構需要自我審視,是否內部有嚴重的「內卷」。「內卷」的問題如今在國有和民營機構中,都廣泛存在。也就是說,大家的忙碌並非以創造社會價值的真實效果為導向,而是以自我展現、壓過同事、交差、讓領導高興為目的。有事做事,沒事也要生事來做。

第三,加班愈來愈成為社會的習慣。前幾年網路大廠反996,在那些大廠內部起了一些效果,但對全社會的影響其實很有限。大多數機構讓員工加班,占用員工的休息時間,仍然沒有道德上的不安,而且認真執行有償加班的機構並不多,勞動者的休息權利遠未受到應有尊重,上司讓直接下屬加班,通常是無所顧忌的。

由於有一份合適的工作不容易,很多人如果可以透過加班多賺點錢,或是能以此得到上司的好感和賞識,也往往願意付出。這種情況促進了上面說的「內卷」,也讓一些機構負責人透過擴權來增加KPI有了更多意願。

胡錫進提到,中國人這麼忙,對經濟發展並非有利,因為工作忙碌成了許多人生活的主題,消費既缺乏時間,也少了願望。大家愈忙經濟愈好,這種印象不符合市場規律,創造與消費需求的是平衡。可以說,在社會消費不振的許多原因中,過度忙碌、無效忙碌無疑是其中之一。他指出,社會需要重視這個問題,勞動法要發揮作用,加班必須有加班費,那會使加班受到限制。

「把過度加班的問題解決了,肯定有助於擴大消費的活躍度,經濟更多內生動力」。胡錫進指出,一個工作與生活更平衡的生態會讓社會更有生氣,也更和諧。

胡錫進的文章引發不少網友回應,有人留言整個社會處在極端焦慮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即使有點存款也不敢消費;也有人提到「體制內基層形式主義、表演型加班太嚴重」,當各種「形式」已經內化為眾人的「集體無意識」時,個人只能隨波逐流。更有人不滿的說,「忙碌還賺不到錢,就像牲口光吃不長肉,說明有害蟲」。

蕭條 日本 就業

上一則

川普邀習近平赴就職典禮 中駐美公使:值得歡迎的訊號

下一則

香港特首李家超月薪 7月起加薪後逾6萬美元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