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圖書館過夜 中國年輕人另類夜生活
現代中國年輕人是忙碌的一代,有人為了考研、考公,每天下班後到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自習,打開另一種夜生活;有人放假跑到山上撿拾看似垃圾的碎瓷片,只為了尋求與歷史接觸的感動。然而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他們在內卷與躺平之間的掙扎。
夜幕降臨,北京通州區東六環的馬路上有一座燈火通明的建築,這是北京城市圖書館。
★如星級酒店 只差沒有床
潮新聞報導,作為一家24小時圖書館,北京城市圖書館的潞雲築全時段對市民開放,這裡有熱水、Wi-Fi、免費的座位和安靜的環境,很多年輕人稱其為沒有床的星級酒店,紛紛前來打卡。
潞雲築是北京城市圖書館中一個相對特殊的空間,這裡24小時開放,提供辦證、借書、歸還館內書籍及外館書籍、閱覽、自習、上網等多項服務,也供應熱水、桌椅和自助販賣機,空間不大,但「五臟俱全」。
晚上7時許,潞雲築裡的學習氛圍仍舊濃厚,有人敲擊鍵盤,有人俯首閱讀,有人奮筆疾書,其中不乏很多年輕面孔。其中,23歲的趙軼是這裡的常客,進門後,她熟練地找了座位坐下,拿出了考研資料。
「我每天晚上都會來學習,從晚上7時學到10時左右。」趙軼說,她是2024年的應屆畢業生,在去年的碩士研究生考試中落榜,進入職場後還是想再繼續進修,便每晚下班後來複習,「我已經在這裡學習半年多了,這幾天馬上考試了。」
晚上10時多,身為漫畫創作者的小李正在「埋頭苦幹」,24小時書房沒有閉館、熄燈等限制,能夠滿足他沉浸式創作的需求。小李說:「我的材料很多,包括電腦、畫筆、顏料等,這裡空間大,環境也很安靜,還有很多書籍可以查閱和學習,很適合我潛心創作。」
首都圖書館副館長李念祖說:「起初沒有想到夜間會有麼人來看書,但後來發現基本上每晚都不間斷地有人來。」
他說,有些上班族可能白天較為忙碌,喜歡在夜深人靜時「充充電」,而有些準備考研和考公的讀者則想有一個安靜、舒適,能夠長時間學習的去處,24小時開放的潞雲築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潞雲築從2023年12月27日開始24小時對外開放,日均夜間到訪者300餘人,總過夜人次已經超過10萬人。
與趙軼一樣,家住附近的姜榮也每晚來圖書館夜讀,「在生活節奏這麼快的時代,夜讀是最好的自我進修時刻,在這裡我認識了好幾個『忘年交』,大家經常交流讀書心得。」
報導指出,在圖書館夜讀是夜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人文社科、中外文學、懸疑推理、經濟管理、歷史文化…對很多年輕人來說,24小時開放的潞雲築就像快節奏社會中的一個小小的暫停鍵。對姜榮來說,潞雲築就像是靜謐夜晚中亮著溫馨燈火的一座小島,給了年輕人休息、放空,和從忙碌工作中抽離出來的機會。
在北京漂泊了兩年的李重對此很有感悟。幾個月前開始重新找工作的他,經常焦慮得夜不能寐,但他後來發現,「24小時圖書館,就像迷茫者的港灣,也像大家背水一戰的戰壕,大家抱團取暖的氛圍會帶來一絲安慰,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文化新地標 熱門打卡點
除北京外,浙江、湖北、河北、西藏、雲南、廣東、福建等多地都有開設類似的24小時閱讀空間。不論置於鬧市區還是藏在深巷、不論是迷你袖珍還是氣勢恢宏,這些24小時開放的閱讀場所,既是許多人心中的精神家園,也成為展現一個城市文化氣質的窗口。
河北保定市近年開放了10座24小時圖書館,遍布城市接待中心、中心血站、酒店職業技術學院雙創基地等處。
寧波大學圖書館也有一個24小時的閱讀空間。寧波大學圖書館學習支持中心主任張金鳳表示,在這裡,讀者能暫離日常喧囂、尋找內心平靜,對於緩解壓力、調整心態具有積極意義,也能為讀者的自我提升和職業發展提供助力。
報導稱,這些閱讀空間有的還成為城市的文化新地標。位於上海虹口區和平公園內的和平書院按照「文化+生態」的思路,打造上海首個城市公園閱讀集群,不但將公共閱讀的邊界擴大到綠地公園,更成為網路熱門打卡地點。
對城市來說,24小時讀書空間的開設也被視為當地對文旅融合的一次全新探索。李念祖表示,蓬勃發展的夜經濟正在從餐飲、購物為主,向融合文旅等多業態轉變。北京城市圖書館周邊有多個夜市商圈,「希望遊客在體驗了北京這座城市的人間煙火後,也會步入書籍的殿堂—潞雲築,夜讀世間百味,品各路人生。」
★與社區合作 多功能服務
作為新興模式,24小時圖書館仍存在進步空間。
目前24小時圖書館基本以自助模式進行,除了更依賴智能化系統和電子設備的穩定性,也對管理和營運提出了挑戰。李金鳳認為,除了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外,為降低營運成本和提高服務效率,可以探索合作共贏的模式。對於安全管理、秩序維護等業務範疇之外的管理,可與周邊的社區、招募的志願團體、個人等進行合作,共同開展資源共享等形式多樣的合作項目。
李金鳳認為,「目前社區團區委有打造青年夜校的種類豐富的課程活動,24小時圖書館可以在課程、場地方面提供相對應的合作。」
報導指出,已經有城市對多功能服務開展了積極探索。今年9月,南通市首家園區24小時城市書房—大生書苑正式對外啟用,除了可以通過自助服務終端免費辦理讀者證等基礎的書屋功能外,還將開辦青年夜校,設置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市場分析、法律知識培訓、職場社交、創新創業展示等培訓內容。
★「城市會客廳」 造福旅人
另外,24小時圖書館還可以延伸到24小時城市服務空間的打造上。比如杭州葛巷未來社區就化身為「城市會客廳」。這個不打烊的圖書館引入了三處數字聽讀空間、兩個數字朗讀亭,將10多萬冊電子書和1200多個小時的視頻資源加以集成,讀者可以免費享受「一鍵視聽」的服務。
社區圖書館的「會客室」功能也造福旅人。到杭州旅遊的小照分享他的經驗,因為酒店下午2時後才可以辦理入住,所以他選擇先到圖書館裡歇腳,「早晨5時多到杭州,第一站就直奔社區圖書館,提前在網上看了攻略,有熱水和無線網路。」
小照讚嘆說:「本以為我們學校的圖書館都已經夠整潔了,跟這裡相比還是差了不少,這就像是一個窗口,讓我感受到了杭州的城市格局和溫度。」
城市書房存在的意義,不光只是提供閱讀服務這麼簡單。比如位於廣東深圳福田區深南中路的「百姓書房」,就成了當地休閒閱讀的網紅打卡點,開業9個月便累計吸引超30萬人次,很多遊客特意為體驗城市書房的服務而來。
全天候、不打烊的圖書館、城市書房等文化空間,既是便捷的閱讀場所,也是文化交流的地方,更是都市人尋求心靈慰藉的港灣。
●「吳山撿碎瓷片」 杭州年輕人別種歷史情懷
繼植物園撿無患子、山林間撿板栗之後,杭州的年輕人又有了新奇的尋寶遊戲—去吳山撿碎瓷片。
潮新聞報導,在社交媒體上搜索「吳山撿瓷片」,可看到不少網友分享心得,有人撿到了類似果盤底座的物件,上面有精緻的花紋;有的撿到了青花殘片,上面繪有細膩的纏枝蓮圖案;有的幸運地發現帶有款識的瓷片,雖然已殘缺不全,但字跡仍清晰可辨。
吳山真的能尋到「寶」嗎?照著網友攻略到當地實探,只見一座民居後的小土坡,上面蓋滿落葉和瓦礫碎石。來來往往的行人很多,幾乎沒人會留意此處。走下土坡,粗略一看並未發現瓷片,但蹲下身來一番撥拉後,竟真的找到了幾片。擦去覆在表面的泥土,有兩片甚至能看到細膩的青花圖樣,還有兩片則是表面帶裂紋的青色瓷片。
一名路過的大爺表示,自己每天都在山上鍛鍊,最近經常見年輕人來山上撿,「說是撿回去洗乾淨後,用來收藏的。」
大爺說,自己也是收藏愛好者,但這些瓷片是不是真的古瓷片。他說不上來,「我感覺可能是附近居民家的瓷器碎了,把瓷片灑在這裡。」要想收藏真品,他建議去山下的古玩市場淘淘。
報導指出,高奶奶的家在上山的石徑旁,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從沒聽說過山上有珍貴的瓷器碎片,「最近確實有很多年輕人來問路,問哪裡有瓷片撿。」網友小皮就是其中之一,來這裡尋了三次「寶」,次次有收穫。
她說,愛上撿瓷片源於一次意外的偶遇,「有一次去吳山玩,無意間在草叢裡發現了一片綠色的碎青瓷片,然後洗洗拍照發在網上,有網友竟然告訴我是南宋時期的碎片。」
小皮興奮地說:「那一刻,我彷彿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幾百年前的南宋歷史痕跡,就這樣穿越時空,靜靜躺在我的掌心,這份滄桑與奇妙交織的感覺,難以言表。」
此後,只要她有空就喜歡來吳山轉轉,「還遇到了很多有同樣愛好的小夥伴,相互欣賞彼此找到的瓷片。」
這些瓷片從何而來?又是否真的古老?依據網友所拍攝的照片,浙大城市學院藝術與考古學院考古系主任、教授杜正賢分析,其中的青花瓷片,年代相對較近,大抵為明清時期以後,產自景德鎮的民用瓷器。「當然,其中也不乏質量上乘的青瓷片,其年代或許可追溯至宋朝。」
杜正賢解釋,「瓷器碎片在老房子周邊頗為常見」,由於舊式建築往往採用泥牆結構,泥牆內部可能夾雜有瓷器碎片,「再者,此地歷朝歷代均有人煙居住,這些碎片或許是破損的碗碟被遺棄於此所致。」
報導稱,吳山上昔日曾矗立著眾多民居,近幾十年來,山上的居民陸續遷移,而那些缺乏歷史價值的破舊棚屋也被逐一拆除,「這些瓷片可能是普通百姓生活留下的遺跡。」
鳳凰山管理處工作人員透露,最近吳山的部分山體正在進行防滑坡維護,「年代較近的瓷片一般在土層淺表,施工挖掘使其逐漸顯露了出來。」
杜正賢強調,這些瓷片並不具備稀有性,「將它們作為個人愛好進行收藏自然是可以的,但從歷史文物的角度來看,它們通常不具備太高的價值。」
雖然專家強調這些瓷片僅供自賞,但年輕人撿的似乎不只是與古人的連結,更是一種情懷與紓壓。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