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去中國化課綱 台灣教師紐約開講
台灣於2019推行的108課綱至今仍引起很大爭議,反對該課綱的兩位教育一線工作者,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主任吳昆財和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老師區桂芝,23日來到紐約,深入探討該課綱在教育及文化認同方面帶來的影響,並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台灣基礎教育目前推行的課程綱要,於民國108年即2019年實施,俗稱「108課綱」,是台灣小學至高中12年所有教科書的審查綱要。「108課綱」反對者認為,去中國化的教育綱要,將嚴重影響台灣年輕人。
吳昆財和區桂芝23日來到法拉盛進行相關講座,區桂芝表示,課綱改革導致高中文言文經典大幅減少,「我讀書的時候60篇,我開始教書的時候45篇,教改開始變成30篇,現在只有15篇」,這種改變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對文學的感受力。區桂芝認為,這種教育策略不僅削弱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還可能造成學生對其文化根源的否認。
她批評108課綱在敘事上把中國「他者化」,強調了課綱如何透過減少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教學,塑造了一種新的台灣民族認同,而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淡化了學生的民族情感,還促進了一種反中的態度,許多台灣學生潛移默化中成為反中戰士,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吳昆財則從則從歷史開始講起,講述台灣課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回顧了1990年課綱的設立背景,說明當時為因應內外環境變化及預防未來可能的影響而進行的教育改革。吳教授指出,這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去中國化,其中包括了對歷史的重新解讀和課程內容的重構,以不依據傳統事實記錄的方式處理歷史材料。
他進一步說明,2019年實施的108課綱是繼續這一方針的延伸,強調這個課綱對於台灣學生的國族認同和歷史認知有深遠的影響。吳昆財教授批評說,這種教育策略導致學生將中國視為外國,並切割了他們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及歷史聯繫。
本次活動由紐約亞美文化協會、美東台灣客家聯誼會以及亞太事務研究中心共同主辦。黃哲操、熊玠、陳光宇、花俊雄、陳達孝、陳憲中、羅蘇菲、徐守騰、李鴻玲、王麗清、黃華娟、胡承渝、鄒曉梅、萬以斌、吳肇洪、吳滿招、羅炳庭、林道銘、Linda和Stanley等出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