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稱小班制助新移民學生 華人家長不認同
自兩年前在州議會通過以來,小班制法案(Class Size Law)引發爭議不斷,有批評指這一政策的落實缺乏教師、資金及基礎設施的考量;儘管有最新報導指,教師認為小班制能讓身為「英語學習者」的新移民學生更受益,但華人家長始終認為,小班與否,和教育質量並不直接掛鉤。
紐約時報的最新報導指出,紐約市公立學校的人數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幅減少,而近幾年新移民學生的大量湧入則彌補了學生人數缺口,也讓學校裡的「英語學習者(English Language Learner)」數量有顯著增長。
報導援引皇后區教師阿魯提(Suzanne Aruti)的說法,指出小班制能更好地幫助新移民學生適應語言、學習環境,「我班上有更多英語能力有限的學生,我覺得(小班制)對我幫助很大,也可以幫助他們,讓他們在環境中更自在」;在小班制實行後,阿魯提班級內的人數從32名降至20名。
據小班制「五年計畫」,紐約市至少60%的班級需在2025至2026學年前達到小班制目標,於2026至2027年達到80%,並在2028年9月前完全達標,新的班級人數上限設定為三年級前每班20人,四至八年級23人,九至12年級25人。教育局在10月公布的小班制新學年框架中,允許學校提交自行制定的「小班制計畫」,以獲得專用撥款。
布碌崙(布魯克林)家長趙愷文卻對小班制並不買帳,認為這一政策雖「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實質上並不會對教育質量產生太大區別。趙愷文的孩子曾是英語學習者,據他觀察,英語學習成果主要取決於學校語言環境,與班級人數沒有關係。
他也指出,日落公園8大道附近的187中學,每班學生將近40人,絲毫不影響該學校成為當地最好的初中之一;同樣,近幾年紐約市公校班級人數一直下降,州考成績卻沒有提高,「(市府)推動那麼多政策,但成果從來都說不清。」
為了符合小班制的規定,市獨立預算辦公室(IBO)估計全市最終可能需要新聘請1萬至1萬2000名教師,每年花費14億至19億元;本學年,市府已為達成小班制投入1億8200萬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