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童連燒5天住院吐血又黑便 竟是栓劑惹的禍
小朋友生病時,家長除了心疼,更擔心用藥造成的影響,就曾有名2歲兒童連續發燒,但因為拒絕口服藥物,一發燒時家長就只好給塞栓劑,燒第5天後住院治療,結果過程中出現吐血、黑色血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狀,所幸經處置後症狀改善,醫師提醒家長,2歲以上孩童可試著溝通吃口服藥,真的不行,可選擇泡溫水澡散熱等物理性退燒方式。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台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說,因為「免疫負債」因素,這段時間出現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個案,最常見的表現症狀為發燒,提醒家長要就醫找到致病原因,不是發燒就一定對應某種藥物,用藥期間也要留意時間間隔並觀察病情、有無過敏等,必要時盡快回醫療院所就診。
常見退燒藥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異布洛芬(Ibuprofen)、待克菲納(Diclofenac)等,但小小孩發燒時,可能不太方便餵口服藥,所以有些藥品會做成栓劑,透過肛門黏膜吸收,邱政洵表示,近期有名2歲幼兒,因為完全拒絕口服藥物又持續發燒,所以一燒起來,家長就幫孩子塞栓劑。
這個孩子發燒第5天住院,快篩發現為腺病毒感染,邱政洵說,小朋友在住院過中出現吐血、黑色血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狀,內視鏡也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所幸在院內經過點滴、口服藥等適當治療後狀況穩定,提醒家長,要留意這類過度或不當使用退燒藥,因為這些藥物的劑量都是根據體重開立,遵照醫囑用藥較安全。
邱政洵指出,不願意吃口服藥的孩子,有時候已經是行為問題,但2歲以上已經可以慢慢嘗試溝通,加上現在很多口服退燒劑型都是甜的,真的不行的話,可以用泡溫水澡散熱等物理性退燒方式。
如果藥吃了不到30分鐘就吐出,代表藥效在體內還沒有產生作用,就可能需要補吃藥,邱政洵提醒,若30分鐘後才吐,大部分藥物應該有被吸收,就不需補吃,等到下次吃藥時間吃藥即可;也可善用餵藥工具,把藥品滴在靠近兩頰或嘴角的舌下,分多次慢慢將藥物餵完,不要強行餵藥造成小孩的心理壓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