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農廢變身環保綠金 中山大學環工團隊奪國際創新發明金獎
石化塑膠對環境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團隊以海洋微藻、農業廢棄物當原料研發生質塑膠,不僅低碳足跡又可自行分解,此項環保減碳創新技術,奪下第15屆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獎。
國際創新發明競賽(IIIC)以環境保護為主軸,涵蓋能源效率、減碳、生物技術及智慧生活4大主題,參賽隊伍來自12個不同國家,包含台灣、日本、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泰國、美國、俄羅斯、摩洛哥、秘魯、厄瓜多及西班牙,超過447項傑出發明參加。
中山大學張耿崚團隊以微藻、農廢變身環保減碳的生質塑膠,脫穎而出,奪得發明金獎。張耿崚指出,地球正面臨嚴重的塑膠汙染危害,每年約有3800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造成環境不可逆的影響,尋求永續發展解方,刻不容緩。
「採再生資源製造塑膠,碳足跡較低,還能自行分解。」張耿崚提到,相較於傳統塑膠,以香蕉假莖當原料製造生質塑膠,更加環保友善環境外,團隊使用各種填料測試薄膜配方,發現香蕉假莖粉作為填料薄膜,能增加生物塑膠薄膜延展強度與伸長率,優於石化塑膠。
此外,微藻蛋白為原料基底也能製成生物可分解的環保減碳塑膠,微藻應用層面廣,涵蓋藥品、生物塑膠、化妝品、食品及動物飼料生產等不同領域,對生態和工業應用均發揮關鍵作用。
團隊提出一種有效且可擴展的微藻蛋白萃取方法,只要8分鐘即可萃取成功,張耿崚說,透過反應曲面法(RSM)優化後,萃取效率高、達73.38%,蛋白質純度也突破8成,為86.45%。
張耿崚表示,生物塑膠作為傳統塑膠替代品可行性高,微藻易於培養且生長速度快,農廢環保且成本低廉,轉化成環保減碳生質塑膠,符合永續經濟新趨勢。
張耿崚長期致力於研發環保減塑、農廢再利用,亦獲第20屆IIP國際傑出發明家獎。國際發明家年度金球獎,須在著名國際發明展或國內外發明競賽、科學競賽獲獎,經甄選委員會審查通過,最後遴選出5名得獎者,張耿崚是其中之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