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川普不滿逮捕力度 白宮:紐約、新州每日須抓75無證客

MTA計畫造跨區快線輕軌 直通皇后區、布碌崙

識破金融騙局新手法 7步驟拒當受害者

示意圖。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示意圖。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電話響了,是銀行人員警告你的帳戶被盜用;你很聰明,馬上懷疑這是個騙局。但電話那頭的人讀出了你的社安號碼與帳戶資料,只有銀行才會知道,對吧?去年美國約有30萬人有同樣的想法,維吉尼亞州一名婦女的富國銀行帳戶被匯走70萬元,另一位住洛杉磯的女子在幾分鐘內損失了10萬元。

每日郵報報導,銀行詐騙過去較不普遍,現在任何人都可在暗網花幾塊錢買到騙人的工具,甚至有指南可讓電話號碼看起來像是來自銀行,包括假客服回答所有的問題。

職業騙徒也用社群媒體,用來鬆懈他人心防。他們還擅長操弄恐懼、急迫感與信任;當有人說你的帳戶有風險時,大腦就會進入恐慌模式,使人更難嚴謹思考。這些騙徒擅長製造看似可信的情節,例如提及最近的交易或一些精確的個人資訊;他們還會施壓,堅持讓人立即行動以「拯救」錢財。

視訊通話是另一種常用來分散注意力與施壓方法,露出臉孔更容易取信於人;另一個伎倆是,如果他們讓你忙個不停,就更有可能讓人忽略停止的安全警示。一旦遇上這種事,最好就是暫停;在回應之前,花點時間評估情況。以下是以7步驟自保,並認清騙徒常用手法。

很難向銀行討公道

去年,銀行償付詐騙受害者的比率少得可憐。摩根大通補償了2%被鑑定為詐欺的交易,富國銀行則是4%,而美國銀行則償還了24%有詐騙爭議的交易。

聯邦法律規定,銀行只有在特定情況才會補償受害人損失,例如有人竊取手機並進入你的帳戶;但如果是個人簽署電匯表格或同意線上轉帳,卻發現是騙局,那就沒輒了。歹徒也知道這點,這正是他們行騙的方式。

確保個人錢財安全

- 放慢速度:如果來電者稱來自你的銀行或詢問帳戶詳細資料,先掛斷電話,再打電話給銀行。不要用Google搜尋銀行電話號碼,在其官網或銀行卡背面查找。

- 提防轉帳詐騙:切勿因不請自來的電話或電子郵件而透過電匯、加密貨幣或禮物卡匯款,銀行或政府機構絕不會要求個人將資金轉至「安全」帳戶。

- 不要點擊連結: 如果被要求上某個網站、下載某個應用程式或點擊某個連結,這便是釣魚網站或惡意軟體安裝。

- 使用虛擬電話號碼:幾乎每個人的電話號碼,都難逃被外洩。使用一個與財務有關的虛擬號碼,騙子就不會知道了。

- 經常查看交易記錄:越早發現詐騙活動,解決問題的機會就越大。

- 設定警示:在銀行的應用程式中,開啟超過一定金額或在國外進行的交易警示,以及可疑活動通知,例如嘗試從新的瀏覽器登入帳戶。有些銀行允許個人設定匯款及消費上限。

- 提醒自己與親人:了解騙徒的最新伎倆,以便能識別;與家人和朋友分享這些資訊,尤其是年長親友。

電話與電郵之外的詐騙伎倆

偽造銀行應用程式:偽造熱門銀行的應用程式,並附有逼真的標誌與網頁,讓人下載後會以為這是真實版本;一旦登入,身分驗證資訊便會遭竊取。務必直接從銀行官網或應用程式商店下載,若發現下載量或評論都很少,立刻刪除。

附經認證的假銀行電郵:人工智慧工具可輕易製造出經認證寄件人標誌與簽名的電子郵件,這些郵件甚至可能模仿銀行的官方通訊。如果不確定,請勿點擊;直接登入銀行網站或致電銀行卡背面的電話號碼。

盜用一次性密碼:騙徒會要求分享發送到手機上的合法一次性密碼。記住,銀行不會要求客戶提供這些密碼;如果遇上,代表有人正企圖進入你的帳戶。

社群媒體上的「銀行人員」:騙徒在社群媒體冒充銀行人員,以虛假的客戶服務誘騙受害人,這通常發生在網友發表公開投訴之後。銀行只會以官方管道處理問題,切勿透過社群媒體或直接訊息分享帳戶詳細資料。

QR代碼詐騙:銀行停車場或招牌附近的QR代碼,不代表它們就是真的。掃描隨機QR代碼,就像點擊連結網址一樣危險。

社群媒體 維吉尼亞州 釣魚

上一則

搭郵輪為陽台艙房多掏錢 值得嗎?

下一則

震後重生的烏茲別克 像建築教科書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