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播客/銀行業轉行 他釀華人紅酒
家住灣區的張昕璐(George Zhang),曾在銀行業打拚十餘年,自2019年起擁抱了一個新的身分:葡萄酒莊主。他成立的「舜裔酒莊」於北加州採摘、釀酒,旗下的幾款酒都有過目難忘的中文名字——「相思」、「重逢」、「攀登」。
張昕璐說:「在葡萄酒行業,華人是很大的一個消費群體,年輕、增長速度快,市場上卻沒有一個酒莊是專門針對華人做的。」
張昕璐想要填補這塊市場空白,舜裔酒莊因此面世。如今來到經營第五年,舜裔酒莊的產量也從最初的150箱,提升到今年的1000多箱,每箱大約有12瓶葡萄酒。
張昕璐14歲隨著父母從中國山東濟南移民到舊金山,大學讀完經濟系後一直在銀行業工作。工作過程中,他發展了品嘗葡萄酒的興趣。無獨有偶,換工作到硅谷銀行時,張昕璐因為具備了一定專業知識,進入到銀行內專注給葡萄酒業者做風險控製管理的部門,每日跟業內人士打交道。他開始意識到,「美國葡萄酒行業缺少將華人定為目標消費者群體的品牌。為什麼不自己做一家?」
「我當時想,我又懂銀行、財務,又懂這個行業的門道,想要試一試。」
舜裔酒莊跟傳統意義上的葡萄酒莊園不一樣,莊主自己沒有擁有土地和實體酒莊,而是選擇租賃葡萄園和酒莊的形式,完成葡萄酒的製作,也就是「虛擬酒莊(virtual winery)。每年,張昕璐跟加州不同葡萄園合作,在葡萄生長期把關質量,秋季收購果實,再運到租賃的酒窖,使用其設備進行釀造。「葡萄酒創業需要非常大的啟動資金,包括買地、買設備,運營維護成本也很高。以我們現在的產量,還不需要。目前,我們的錢大部分投在收購葡萄、釀酒和營銷上面了,把錢花在刀刃上。」
葡萄酒業在美國向來是白人為主的行業,但隨著美國華人數量的增長,像張昕璐一樣的華人慢慢在行業闖出名堂。上個月在北加州,就有八個葡萄酒莊聯合舉辦了一場針對華人的品酒會,其中七個酒莊的莊主或管理者都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張昕璐表示,華人在葡萄酒業是個非常小的群體,大家其實都彼此認識,每個月還會出來聚會。雖然目前華人在業內還是極少數,但是張昕璐相信找到組織後,聲音會慢慢變大,互相支持把聲譽做起來。
談到酒莊的發展,張昕璐有他自己的雄心壯志,「我希望以後全球范圍內,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舜裔葡萄酒」。這樣的心願,其實早就寄託在了酒莊的名字上。張昕璐解釋,「舜」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君王,出身自山東,以前曾是農民,「我們都是舜的後代」。他希望華人不管來自哪裡,目前身在何處,品嘗葡萄酒時都可以因為這一分共同的情緒連結起來。
張昕璐以舜裔酒莊的黑皮諾(Pinot Noir)「重逢」舉例,這瓶酒取這個名字,不僅因為這是全球華人都十分熟悉、能找到共鳴的情緒,也因為對他來說,重逢代表著一個動人時刻:張昕璐八歲時仍在山東,而爸爸到美國做訪學,當時正是90年代,通訊方式並不發達,一年內難以聯絡上父親,而終於在北京火車站重逢爸爸那一刻,張昕璐難以忘記。這個幸福的時刻,也成就了這瓶黑皮諾的名字。
「重逢」推出後很受歡迎,有朋友專門告訴他,「今晚我們開了一瓶『重逢』酒」,友人間把酒言歡,有笑有淚,互道重逢之事。對於張昕璐來說,這就是他希望通過通過葡萄酒實現的事,「我希望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甚至不同族裔的人,通過酒找到了解彼此的鑰匙。這是我想傳達的價值。」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