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4副市長請辭 華社:可視為重整契機

200人下城抗議 籲霍楚罷免亞當斯

娛樂/泰勒絲狂潮 賞大片商一記耳光

泰勒絲風潮席捲全球,圖為墨西哥粉絲到電影院欣賞演唱會電影「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路透資料照片)
泰勒絲風潮席捲全球,圖為墨西哥粉絲到電影院欣賞演唱會電影「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路透資料照片)

回顧今年的好萊塢影壇大事,除了耗時數月的編劇與演員大罷工、兩片互相拉台的「芭本海默」(Barbenheimer)暴款之外,就屬「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造成的現象級效應。泰勒絲拿下數個樂壇紀錄,實至名歸地成為「時代雜誌」(TIME)年度人物,更是該雜誌評選年度風雲人物96年歷史中,第一位單獨獲選的藝人。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電影在預售當日就以3700萬美元票房,超越2015年「星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的紀錄,成為北美史上首日預售總榜亞軍,僅次於2019年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一部「非主流賽道」的「演唱會電影」,能有如此成績,甚至超過好萊塢大片,引起業內一片震驚。目前,成本約1000至2000萬美元的「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在全球已橫掃近2.5億美元票房。

碧昂絲也循「泰勒模式」

令人刮目相看的不僅是「演唱會電影」類型的成功,還有泰勒絲團隊的發行新策略:繞過好萊塢傳統製片公司,直接與戲院合作發行,單純利用明星社群平台宣傳。更鼓勵粉絲打破觀影習慣,在戲院跟唱錄影畫面。後來,天后碧昂絲(Beyoncé)也跟進推出演唱會電影「碧昂絲:文藝復興」(Renaissance: A Film by Beyoncé),複製「泰勒絲模式」,直接進入戲院,繞過所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同一母公司的索尼影業。

兩位天后紛紛採取如此動作,這是「好萊塢大罷工」後,又一次值得注意的產業衝擊。

「碧昂絲:文藝復興」電影海報。(取材自IMDb)
「碧昂絲:文藝復興」電影海報。(取材自IMDb)
天后碧昂絲跟進推出演唱會電影「碧昂絲:文藝復興」。(取材自IMDb)
天后碧昂絲跟進推出演唱會電影「碧昂絲:文藝復興」。(取材自IMDb)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簡單來說,是根據她第六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時代之旅」(The Eras Tour)剪輯而成的電影版本。「時代之旅」始於今年3月,將在全球五大洲進行146場演出,明年年底結束。這是泰勒絲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巡演。

北美巡迴結束休息期間,「時代之旅」並沒有停下,泰勒絲邀請曾替南韓天團BTS拍攝演唱會紀實「BTS: Permission to Dance on Stage」的導演山姆倫奇(Sam Wrench),錄製拍攝美國巡迴最終站──洛杉磯三個晚上的表演,之後完成了165分鐘的「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 。

電影製作期間,泰勒絲團隊與好萊塢製片公司碰面商談,結果不歡而散。最終,團隊決定跳過大製片廠,與全球第一院線AMC合作發行,也正因此,省去了大量支出。

「芭本海默」後,因好萊塢大罷工整體影視產業停滯,戲院又一次被動進入蕭條期,「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對AMC來說,顯然是個難得的希望。後來該片預售開啟後,AMC相關搜尋量上漲了1000%,同時股票上漲9.2%。預售三小時內,票房2600萬美元,成為AMC影院首日預售票房最高的電影,AMC表示:「不到24小時就打破了我們在美國103年歷史單日最高票房紀錄。」

泰勒絲10月出席在洛杉磯AMC The Grove 14「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
泰勒絲10月出席在洛杉磯AMC The Grove 14「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首映活動。(取材自IMDb)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上映三天票房就衝破1.7億,打破2011年的「小賈斯汀: 永不說不」(Justin Bieber: Never Say Never,又譯「賈斯汀比伯:永不言敗」)演唱會電影的7300萬票房成績,僅用三天成為史上第一部票房破億美元的演唱會電影。

「泰勒狂潮」的洪水猛獸之勢,讓同檔電影選擇繞道避戰,包括環球影業的「大法師:信徒」(The Exorcist: Believer,又譯「驅魔人:信徒」)、大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等,「大法師:信徒」製片傑森布倫(Jason Blum)當時在X上承認,因撞檔調整上映日期,並標籤#TaylorWins。

繞過發行商 衝擊產業

「每日電訊報」的一篇評論中提到,「芭本海默」證明觀眾接受能親身體驗其中的電影,但好萊塢拒絕了此模式,讓泰勒絲迅速拿下有利地位,稱她是「演藝界最偉大的戰術家」。

泰勒絲團隊與戲院分割製片發行過程中所有任務需求,將成本最大化降低,分成明確。根據「綜藝」報導,電影43%的收入由放映的電影院獲得,其餘57%由AMC發行部門和泰勒絲團隊平分,電影的特許收入則將全數由放映電影院獲得。

這一系列撼動產業規則的行為,將好萊塢大廠置於尷尬的位置,好萊塢大罷工和泰勒絲演唱會電影都在提醒著傳統片商,電影業革新在所難免。全國劇院業主協會首席執行官Michael O'Leary表示,一項針對6000人進行的調查發現,72%的人希望在大銀幕上看到更多演唱會電影。同樣,不少影院也表示,「我們希望未來幾年內帶來更多的演唱會電影在影院上映。」

演唱會電影 投報率高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演唱會電影愈來愈能呈現演出臨場的沉浸氛圍感,2008年U2樂團的「U2 3D」是第一部3D演唱會電影,利用18個3D攝影機拍攝,立體呈現演唱會場景,一推出好評如潮,全球票房收入達到了2600萬美元。

隔年,誕生了引起全球關注的演唱會電影「麥可傑克森:就是這樣」(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該片記錄下麥可傑克森生前最後一次演唱會的彩排場景,由於他驟然離世,取材瑣碎拼湊感強,電影更多建立在其個人魅力,具有紀念意義。

雖然市場上很難看到票房破億的演唱會電影,但長久以來仍有不少音樂人選擇嘗試。RCA唱片公司公關經理2013年受訪時曾提到,作為演唱會的衍生品,演唱會電影在電影層面成本小、收益大,投資回報率極高,且只需在演唱會宣傳周期內一起造勢即可。以「小賈斯汀: 永不說不」為例,投資成本1300萬美元,票房成績7300萬美元,淨利2000萬美元。

另外,將演唱會優勢借助電影發揮,能觸及更多人,以「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為例,演唱會票價為49至450美元,VIP為199至899美元,即便加場演出也難免場次有限,但演唱會電影透過一張電影票的價錢,就能讓觀眾同等享受演唱會效果,對歌迷來說,性價比更高。

同時,演唱會電影更增強粉絲黏性,在放映廳裡,粉絲們穿著主題服裝,製作友誼手鐲,一起呼喊口號,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觀影儀式感。而該片10月上映時正是全球巡演的調整休息期,有利於保持巡演勢頭與熱度。

觀影新模式:邊看邊唱

另外,「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開拓性地打破了電影院的觀影規則,泰勒絲和AMC在社群平台都鼓勵粉絲觀眾,在大銀幕前唱歌跳舞、錄影放上IG、Tik Tok等社群平台。戲院捨棄以往的觀影規則,最大程度地保證演唱會氛圍,充分發揮影廳資源的獨特性,利用近距離銀幕效果,烘托演唱會氛圍。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劇照。(取材自IMDb)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劇照。(取材自IMDb)

狂熱的粉絲可以為演唱會電影帶來巨大的消費,但不可避免也會帶來一定的現實矛盾。據「滾石」報導,山姆倫奇執導的另一部「怪奇比莉:O2現場」(Billie Eilish Live at the O2),曾有不少觀眾會不自覺的在影廳一起合唱,讓戲院工作人員接到不少噪音投訴,情況同樣發生在「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放映期間,滿地垃圾也讓戲院工作人員感到頭痛。

即便保證了演唱會氛圍,但在局限的場域範圍內,不可控的粉絲行為影響更大。「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首映禮當天,戲院所在購物中心都關門,以應對大量粉絲湧入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困擾。

「泰勒狂潮」所引起的產業思考是全方面的。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全新的電影類型,「演唱會電影」是否會影響當下電影類型及敘事上的變形?這種重視效輕敘事的電影邏輯,是否會改變產業之後的市場趨勢?

(取材自鳳凰網)

泰勒絲 好萊塢 罷工

上一則

人與書/「小荳荳2」 黑柳徹子為烏童書寫希望

下一則

移民專頁/入籍申請 通常需要7到9個月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