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休閒、體育、社交…長輩一起玩 降低失智風險
![美國神經學會雜誌曾刊登一篇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可降低17%失智風險。(本報資料照片)](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3/12/29/28610212.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美國神經學會雜誌曾刊登一篇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可降低17%失智風險,其中以認知活動效果最佳,可降低23%失智風險;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分別降低17%及7%的失智風險。
專家推薦,可交錯從事跳舞、打乒乓球、玩大型撲克牌等有伴又兼具認知或體能的活動,一起化妝也很棒,只要長輩有興趣、能帶來滿足感,就是好活動。
台灣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即使年紀大了,腦神經仍有可塑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腦神經連結會「用進廢退」,因此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運動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血管風險、增加腦神經營養因子,這些都能保護大腦,減少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風險。
人若孤單容易憂鬱,袁瑋指出,長期的壓力和憂鬱對於腦部有害,會造成海馬迴萎縮,海馬迴正是調控情緒和記憶力的重要部位。因此,透過社交活動支持情緒、降低憂鬱和壓力,對大腦有保護作用。
相較於跑步、看電視這類較被動單純的活動,袁瑋特別推薦複合式的活動,例如跳舞和打乒乓球,不止有運動效果,還能訓練反應能力,也能與人互動;與朋友相約打麻將也優於打線上麻將;參加課程學習編織、烹飪、插花、樂器演奏也是好選擇,這些活動的認知複雜度比較高,還能兼顧社交、娛樂性。
市面上桌遊琳瑯滿目,台灣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特別推薦大型撲克牌。長輩看到這麼大張的牌,通常都很有新鮮感、躍躍欲試。撲克牌成本低、玩法變化多,不論是接龍、分類、配對、加總、比大小、心臟病規則都不複雜,長輩能玩得很開心、有成就感。
如果長輩近期的事情記不得,但較久遠的記憶還清楚,可以加強懷舊元素,例如年輕時的照片、老歌,讓長輩講故事、唱歌,從事傳統節慶活動,都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發揮創意的方式很多,但是找出長輩喜歡的活動最為重要。張自強曾經引進日本的「化妝療法」,請了講師來,發給失智老婦每人一個化妝包,結果老婦們打開化妝包就開始動作,根本不需要講師教,就化得不亦樂乎,反應熱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