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洛杉磯野火恐將持續蔓延 外州消防隊馳援

54業者涉欺詐白卡交通補助 紐約州檢長提警告

封面故事/羞談自殺 華人文化陋習

有些家庭問題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安的種子,成長過程中,易有負面想法。(圖/123RF)
有些家庭問題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安的種子,成長過程中,易有負面想法。(圖/123RF)

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定義,自殺包涵一系列與死亡慾望相關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從自殺念頭到自殺而死。陳健是美國華人聯盟(UCA)青年精神健康計畫(WAVES)的負責人。她說,當華裔遇到精神健康問題時,許多人不去尋求協助,而是有意迴避。「他們自覺壓力過大或有精神健康問題時,不去看精神科醫生或其他可能提供幫助的人交談。」他們也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掙扎,認為經歷心理健康挑戰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因此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

她說,精神疾病就像高血壓、心臟病等身體疾病一樣,都是疾病。患有精神疾病的華裔不敢講,擔心被說成瘋子。目前,她領導華人聯盟WAVES提供心理健康急救訓練等教育,以增加心理健康知識,減少恥辱感,鼓勵尋求協助,製作紀錄片以消除對心理健康的污名。她正在攻讀護理博士學位,並專注於精神健康,希望利用研究來倡導華人社區改變現狀。

有些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掙扎,認為經歷心理健康挑戰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因此家人和朋...
有些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掙扎,認為經歷心理健康挑戰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因此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圖/123RF)

精神健康華人急需補課

住在北卡的陳健表示,美國華人聯盟在2016年召開第一次全國性大會時,她就主持召開了華裔青少年精神健康議題的研討會。「我覺得,孩子的壓力太大了。」研討會邀請了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韓裔教授JosephineKim做講座,談論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前去聽講座的很多家長都流淚了.

2018年4月,青年精神健康計畫在芝加哥舉辦第二次講座「亞裔父母與美國孩子」,計畫請了哈佛麻州總醫院的兩位華裔精神科醫生陳志佳(JustinChen)和JulianaChen及青年小組。青年小組分享了他們與心理健康挑戰的生活經驗。講座吸引了250名聽眾,最遠的聽眾來自加州。

她說,她在移民前畢業於一所中國護士學校,學習科目也沒有精神健康這一課目。她說,多數華裔缺乏精神健康的知識。許多從中國大陸來美的移民,在移民前並無精神健康的資訊。例如,他們的孩子自殺了,家長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另外,會講中英雙語的精神科醫生也很少,醫生不了解華人文化。因此,華人看精神疾病很困難。

亞裔精神健康問題在美國也不受重視。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統計,15歲至24歲這個年齡層的人自殺最多,其中亞裔的發生率最高。但是,研究亞裔精神健康的研究人員少,獲得的資金更少。美國衛生總署(NIH)的資金中只有0.17%流向亞裔,只有0.2%的慈善事業(基金會)流向亞裔。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創辦人彭一玲說,由於華人的文化不同,認為家人自殺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家醜不可外揚,因此許多家庭很難承認孩子自殺。他們會認為,孩子只是一時想不開,不會自殺。其實,孩子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總是出現幻想,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不如死去」。等到家人發現時,為時已晚。

曼哈頓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紐約長老會醫院)精神病學系副教授、門診部副主任陳志佳說,2017年,他在《哈佛精神病學評論》上發表論文「東亞自殺預防法中恥辱和非正常化的作用:社會文化、歷史與倫理的觀點」一文,認為羞恥感在亞裔自殺中具有相當大的作用。

美國亞裔是美國心理健康服務利用率最低的族群之一,其比率比一般人低約二至三倍。這種結構性和文化障礙的結合,意味著受影響的人們「常常在默默掙扎中死去」。

一般來說,第一代移民實際上比本地出生的人口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這種情況被稱為「移民悖論」。移民可能是一個自我選擇的群體,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可以克服移居新國家帶來的許多挑戰和困難。而相較之下,移民二代子女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較高。

改變父母比改變孩子重要

賓州費城李延曄(Maggie)有17年執照心理諮商師經驗。她說,她剛獨立執業時,父母請她諮詢孩子的精神健康問題,她就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例如,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情緒和行為有問題,就把孩子帶給她,讓她與孩子談,治療孩子的心理疾病。

不過,她後來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來自家長,如家長從身體、語言、心理上對孩子家暴、酗酒、患有心理疾病,如人格障礙,孩子受不了,想自殺算了。於是,她開始改變諮商方式,要改變孩子的家長。「有的家長願意改變自己,但也有的家長不願意改變。」

她認為,如果家長願意改變,孩子的治療效果會更好。後來,她開始給家長上課,提升家長們的情緒智商,改變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從家長著手,預防效果更好。」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來美留學,上高中11年級,住在寄宿家庭裡。「因為孩子兩三周不去上課了,孩子的媽媽找到我。」她說,當孩子與父母起爭執時,他會打自己的耳光,還用頭撞牆。孩子告訴她,在小時候,母親經常打他耳光,天黑時讓他站在外面作為對他的懲罰。

後來,她開始與孩子的母親交談。但母親對她打孩子的事輕描淡寫,說她只是「輕輕拍拍孩子的臉蛋」。「不過,我相信孩子,媽媽一定打了孩子。」她認為,孩子因為被挨打而患上了創傷性壓力症候群。最後,媽媽同意改正自己的錯誤,孩子後來也順利進入大學就讀。

對照研究亞青自殺率高

2020年5月12日,美國衛生總署網站(www.ncbi.nlm.nih.gov)發表研究報告。報告的作者對美國和中國的兩國自殺相關行為進行比較研究。研究透過自殺行為問卷(SBQ-R),對美國和中國大學生自我報告的自殺相關行為進行項目層級比較。這項研究共涉及3185名年齡在18至24歲之間的大學生(1185名美國大學生,以及從1萬1806名中國大學生隨機抽取的2000名中國學生)。

與中國學生(17.0%)相比,美國學生(24.3%)出現自殺相關行為的整體風險更高。美國學生也報告了更高的終身嘗試、過去一年的想法和終身威脅。「與其他亞群體相比,美國女大學生報告的自殺相關行為最多。」

整體而言,與中國學生相比,美國學生出現自殺相關行為的風險更高,分別為24.3%和17.0%。美國學生在以下方面得分高於中國學生:1、一生的構想、計畫和嘗試;2、過去一年有自殺意念;3、終身威脅;4、SBQ-R總分。儘管在終身觀念上沒有實質差異,但中國學生在未來嘗試可能性上得分更高,未來嘗試的風險是美國學生的2.5倍。

許多因素可以解釋這種差異,例如對自殺的文化態度。中國對自殺和自殺行為、意圖有很大的文化寬容,歷史上自殺甚至被視為道德上負責任的行為。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不太願意因情感和精神困擾而尋求幫助。心理問題在中國仍然是一個禁忌問題,不到5%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曾經尋求心理健康協助。因此,當中國年輕人遭受心理健康問題時,他們可能很少支持來源。儘管文化價值強調家庭凝聚力,但與家人和朋友就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坦誠對話仍然遠非常態。

儒家倫理可能是另一個文化原因。中國女性被精心培育和塑造,以服從某些社會規範,並有義務滿足長輩、家庭和社會的期望。這種額外的壓力可能會加劇應對青年期和大學生活的巨大壓力。個人狀況的變化,如收入的提高、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和教育的改善可能降低了整體自殺率。孝道是儒家的一個核心概念,使中國人考慮自己的行為將如何影響父母,可能會阻止自殺。中國大學中自殺發生率較低也可能是由於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所致。

最後,槍枝的流行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並增加自殺率。在中國,取得槍枝等致命手段的機會有限,會進一步阻止自殺。而槍枝是一種高度致命的自殺方法,開槍經驗與終生自殺未遂有關。在美國,超過60%的自殺行為是使用槍枝。一項分析研究表明,使用槍支會增加自殺行為的風險。

研究報告的結論是,有必要制定具體的干預措施來減輕大學生的自殺相關行為,特別是針對美國女性。

美國亞裔是美國心理健康服務利用率最低的族群之一,其比率比一般人低約二至三倍。(圖...
美國亞裔是美國心理健康服務利用率最低的族群之一,其比率比一般人低約二至三倍。(圖/123RF)

心理健康 亞裔 華人

上一則

移民專頁/父母有綠卡 孩子移民有幾條途徑

下一則

移民專頁/人在加拿大 可續簽H-1B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