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路透:拜登若退選 副總統賀錦麗將成接替首選

紐約市無證客食品消費券發放範圍 下半年擴大

封面故事/袁家淦寫家族故事 袁世凱後代想看中文版

袁世凱的孫女袁家淦於2020年出版的英文本《袁氏史記:袁世凱的家族》一書,收到來自中國的袁氏家人和讀者詢問「何時有中文本」?(記者何卓賢/攝影)
袁世凱的孫女袁家淦於2020年出版的英文本《袁氏史記:袁世凱的家族》一書,收到來自中國的袁氏家人和讀者詢問「何時有中文本」?(記者何卓賢/攝影)

紐約市立大學李曼學院(Lehman College)圖書館前教授袁家淦花了多年的時間、太多的力氣,完成了英文本袁世家族故事,印量不多,來自中國的訊息問「何時有中文本」?中國國內家族後代和讀者想看這本書裡如何寫袁世凱。袁家淦正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孫女。

袁世凱有有17個兒子、15個女兒,袁家淦是袁世凱的第八個兒子袁克軫的女兒。從2008年開始,她和紐約市立大學勃魯克學院(Baruch College)圖書館家譜學專家賀筱岳教授合作,決定寫一本獨特的袁世凱家族史。其間,她們曾三次走訪大陸和台灣的袁氏後人,於2019年寫完書稿。2020年底,她們合著的《袁氏史記:袁世凱的家族》一書問世。

袁世凱的孫女袁家淦於2020年出版的英文本《袁氏史記:袁世凱的家族》一書,收到來...
袁世凱的孫女袁家淦於2020年出版的英文本《袁氏史記:袁世凱的家族》一書,收到來自中國的袁氏家人和讀者詢問「何時有中文本」?(記者何卓賢/攝影)

她表示,由於政治等原因,袁氏家族長輩都不願談論家務,「連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她說,她不願看著一個曾經輝煌盛大的家族就這樣慢慢消失,故決定要切實研究,寫出傳記,讓袁家後代能夠了解自己的祖先。「我也想藉一個大家族的盛衰,反映出上世紀那些混亂、戰爭、政權交替的年代對人民的影響。」

大膽想法 有支持有反對

2008年10月,袁家淦曾在「世界日報」紐約版上發出呼喚,希望能與袁世凱的其他海外後人取得聯繫,共同編寫袁氏族譜。她的呼喚得到回應,「一位住在美國的後輩打電話給我,一開口就喊我奶奶,讓我很高興」。原來沒有來往的親戚也互通了資訊。

除了認親的電話外,她還收到一封反對寫袁氏家譜的來信。來信者反問:「袁世凱喪權辱國,為何要寫袁世凱家譜?」袁家淦表示,寫家譜不是為了袁世凱翻案,而是記錄家族內部的事情,為世人留下紀錄。

她說,袁世凱的17個兒子,生下22個兒子和25個女兒。「現在其直系子孫約有千人,多數居住在中國大陸,少數分布在海外,如香港、澳門、台灣、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因此,她想把這些海外親戚連結在一起。

袁世凱與兒女合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袁世凱與兒女合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賀筱岳教授是袁家淦寫家譜的鼓動者之一。這位家譜學專家說,編寫家譜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的來歷,對許多學術研究都有幫助。她認為,袁世凱家族是獨特的,「像這樣的政治背景和關係複雜的大家族在中國沒有第二家」。而且,袁家人自己研究自己的家族史更具意義。

耗時12年 才完成這本書

袁家淦說,紐約市立大學對教師的學術研究很支持。她和賀筱岳分別申請資助,都獲得資金支持。於是,他們分別在2008、2011和 2014年三次到大陸和台灣收集資料,去過的城市包括天津、河南項城、鄭州、洛陽、合肥、上海、杭州、廣州及台北等地。她說,如果沒有賀筱岳的幫助,她也做不成這本書。「那時,我一個人也不敢回大陸。」

該書拖延十幾年才完成是因為尋找袁家後裔很費時。「我們每去一次中國,都有新的資料。」她是,袁家族人在河南項城約有上千人。這包括所有袁姓人,不只是袁世凱直系後裔,也包括上代與袁世凱家族有親屬關係的袁姓人。袁世凱直系後裔大多住在天津,其他分散在上海、合肥、廣州、澳門、台灣等地,但人數不多,總共大概「有一、兩百人」。

袁世凱肖像照,攝於1915年。(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袁世凱肖像照,攝於1915年。(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她說,在中國時,她們共訪問了十幾位袁世凱的後人,幾乎每家都經過從富至貧和地位下沉的遭遇。在文革時,袁氏後人每家都被抄家、迫害、流放偏遠鄉下。 「令我最佩服的是,他們多數都很堅強,能忍受不平的待遇,支撐到文革以後獲得平反。倒下的只有一兩個人。」

目前,在中國的袁世凱後人都生活得不錯,平反後獲得房屋津貼,失去工作都能復職;他們的子女也都長大成人,讀過大學,找到正式工作,可以說是「苦盡甘來」。「在我的印象中,他們覺得現在政策還是公正的,也很感謝政府的寬大公平。」

她說,書稿從2009年開撰寫,以後因為工作繁忙而斷斷續續。 2015年,她退休後才開始專心寫作,半年後完成。「我修正後交給賀教授,她也用了很長時間記敘口述歷史、編改書目等。賀教授研究口述歷史多年,所以很重視口述歷史。」書中主要內容是用論文方式寫成,包括歷史事件、人物生平等;她說,其中的口述歷史只是重要附加文件,用個人親述經驗來印證論文的真實性。

該書序言作者之一、紐約聖約翰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李又寧博士表示,袁世凱的事蹟見於許多記載,然其家族及後人,卻罕見研究。此書的兩位作者不辭辛苦,用時數年,東西尋訪袁氏後人,記其事略,編集成為此書,可視為家譜或族譜之一種。袁氏既為近代大族,他的族人與後人以及家族史研究者,當喜見此書並參考其中資料。

袁氏族人 踴躍提供史料

袁家淦說,她父親早逝,母親很早離開袁家,與袁家人沒有瓜葛。此前,她對去中國收集資料心裡沒底,擔心袁氏族人不認她。她沒有想到,當地有關機構很支持,族人也願意幫忙。 「我們去看他們時,每家都對我親切異常,待我像親生女兒、姊妹一樣,令我十分感動。」

袁世凱家族起家於河南項城。於是,她和賀筱岳一起先去河南項城。她們到河南省博物館查閱資料,到袁家祠堂收集資料,到袁寨參觀訪問,家鄉人都歡迎。 「許多人從老家趕來,來看我們。」接著,她們又去了天津採訪袁氏族人。她說,對她幫助最大的是她的表哥。 「表哥帶著我們一家人走訪。」因為有袁家人在外地,表哥告知他們先去上海,然後去安徽合肥。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取自維基...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賀筱岳也有這樣的感覺。她說,在去中國之前,她曾經想像,袁家人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應該不想談論這段歷史。但讓她吃驚的是,聽說她們要來採訪,許多袁氏後人積極提供幫助,「多以袁世凱的後人為榮」。

當時,和袁家淦同輩的袁家懋已經中風,但是他不想放棄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太太講述自己的遭遇。袁家林已經去世,他的遺孀張文楨代為講述。她的感覺是,儘管外邊對袁世凱持否定態度,但袁家人卻不這麼認為。

她說,袁寨是袁氏的發源地,袁氏家族在當地影響很大,當地政府也把袁世凱當作招牌。袁氏族人對他們的來訪很是熱情。鄉政府把他們的訪問看成一件大事。 「他們開來一輛大卡車,拉來很多袁氏後人來歡迎我們。」她說,鄉政府接待也很好,「早晨起來就給我們喝茅台酒」。

後來,她們參觀袁世凱的墓地、河南省博物館時,都有專人陪同。 「有的人更熱情,要和我們合照。」她感覺,留在中國的袁氏家族的宗族意識很強。在美國,袁氏後人也常聚會,保持家族聯繫。

袁世凱於1915年,著傳統袍服祭祀祭天。(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袁世凱於1915年,著傳統袍服祭祀祭天。(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書籍出版 中國熱美國冷

袁家淦說,該書由專門出版歷史書籍的德威美隆出版商(Edwin Mellen Press)出版和發行,語言是英文。「這本書用英語寫成,是想讓美國的袁家人能夠看得懂。」紐約的袁氏後裔包括袁世凱第八子、第11子、第14女和袁世凱堂弟的後裔。後來,許多袁世凱後裔來到美國。她估計,紐約的袁世凱後人約有二、三十人。

1916年袁世凱葬禮。(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1916年袁世凱葬禮。(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她說,她的兒子在美國出生長大,不會一點中文;「我對他講過無數遍我的家族史,他沒有一點興趣。」兒子學的是金融,他要賺錢。目前,她就向孫子講述自己的家史,但孫子太小,根本不知道她說什麼。 「我寫了這本書,就是留個紀錄,將來他們能夠看到。」

她的兒媳婦是美國出生的韓國人。 「有一天,兒子打電話回家,問我袁世凱的情況。」她告訴兒子,袁世凱曾經在朝鮮駐軍,幫助朝鮮國王復位。但是,兒媳是學MBA的,對東亞歷史也不了解;而且,兒媳的父母是商人,也不知道袁世凱是誰。

袁世凱駐朝鮮時期的照片。(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袁世凱駐朝鮮時期的照片。(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她說,她把書籍出版的事告訴國內,引起反響;當年農曆臘月24日,她收到中國侄兒袁曉林的電子郵件。袁曉林在信中說,新書資訊的閱讀量卻很高。項城袁氏網點擊、閱讀量達數千人,袁氏宗親網點擊、閱讀量也逾千,而其他網站點擊、閱讀量未計算在內。

袁曉林還在信中說到該書翻譯成中文一事。 「確實很多人都很關心中文譯文,項城博物館高館長昨天來我家,問能不能給博物館一本?文史專家徐如芳主席也想要一本。」袁家淦此前曾說過,「把書譯成稿件,翻印數份,放在項城圖書館,用借書方式借閱給人。」

口述歷史 錄音寫成文字 

賀筱岳說,大學圖書館員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我的研究領域是家譜學」。這本書是她寫作的第四本書籍。她說,如何記錄家族歷史,是他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她說,做家族史比較複雜,因為要求資料完整。

袁世凱軍裝照。(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袁世凱軍裝照。(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她們把錄音設備放在採訪對象身上,讓採訪對象感覺不到錄音。 「那時候,iPhone還沒有出來。」當時,錄音設備都很大,她們就買了一個小的錄音設備MP3,把每個採訪對象的講話都錄下來。錄音後,再把錄音寫成文字。 「我們根據錄音寫出文字稿,基本上一字不改。」但是,若是前後內容不符,日期不對,她們還要查閱其他資料,修改錯誤。

她說,她和袁家淦教授正好互補。袁家淦教授在香港讀完高中,在美國讀了大學,又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圖書館和亞裔史碩士,「英文很好」。她自己在台灣讀完大學,然後來美國讀圖書館學碩士,熟悉書籍編目。 「袁教授寫作了與家族有關的內容,我做了另外部分。」

袁家淦說,這本書除了英文外,書中有些內容是中文的。這些都是採訪袁氏後人的記錄,需要保留。她透露,如果可以爭取中譯版權和找到好的譯者,她們是要出中文譯本的。 「不過,出中文版需要經過這家出版社的同意。」

清末的袁世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清末的袁世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河南 圖書館 博物館

上一則

封面故事/著名物理學家 袁家騮是袁家大救星

下一則

憶往/看「三體」 回想起60年前文革慘況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