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 華人過洋節 東西融合
華人在成長過程中常被教導用「Merry Christmas」祝賀聖誕節,而來到美國後,卻發現這句祝賀語常常被「Happy Holidays」取代。美國假日季節的祝賀語選擇,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語言使用,而更多成為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
「Merry Christmas」源於基督教傳統,雖然代表的是善意和祝福,但因其宗教色彩,也可能無法完全涵蓋其他文化或宗教背景的人群。而「Happy Holidays」則試圖在包容性上達成平衡,涵蓋聖誕節、光明節,甚至是農曆新年等不同節日,讓更多人感受到被尊重的溫暖。
在這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華人如何過聖誕節,也是探討文化融合的重要切入點。在美國的華人家庭中,越來越多的節日慶祝方式出現了中西融合的特色。例如,在聖誕節準備中式火鍋,在感恩節餐桌上添上燉雞,甚至在春節邀請外國朋友品嚐年夜飯。這種「本土化」的文化現象不僅發生在美國,在日本,吃肯德基炸雞與草莓蛋糕過聖誕節,也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節日風俗,近年來還引來上海、北京等地的年輕人競相模仿。
類似的文化融合也體現在猶太人過聖誕節的習慣中。從19世紀下東城開始,猶太人聖誕節去中餐館用餐的傳統,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對於那些不過聖誕節的族群來說,中餐館提供了一個可以遠離節日喧囂的「文化避風港」。無論是華人過洋節,還是洋人吃中餐,都在展現多元文化交匯的魅力。
正如學者亨廷頓所言,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是社會發展常態。從「Merry Christmas」到「Happy Holidays」,無論是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還是接納主流文化,我們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日方式,讓節日的意義超越語言、膚色和宗教的限制,成為一場共鳴的盛宴。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