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極寒天氣來了 體感溫度近-12°C

寧德時代進美國「黑名單」 全球車廠陷亂流

封面故事/「活余」精神 將傳統文化的根深植異鄉土地

現場演出氣氛相當好,觀眾不時叫好,與台上表演者精采互動。(記者尤昱程╱攝影)
現場演出氣氛相當好,觀眾不時叫好,與台上表演者精采互動。(記者尤昱程╱攝影)

自1989年成立以來,紐約余派小組便成為北美華人文化圈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專注於推廣京劇老生流派大師余叔岩的藝術精髓。憑藉對傳統文化的深厚熱愛與不懈努力,這個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京劇愛好者組成的小組,成功在紐約這片異國土地上,搭建了一個屬於余派的藝術舞台。

★名伶張少樓 開啟傳承

余叔岩作為京劇老生藝術的代表人物,其唱腔風格以清剛婉約、高雅氣質著稱。他與譚鑫培共同奠定的「譚余主流」成為老生流派的最高典範,而余叔岩錄製的「十八張半」唱片更是後世學習余派藝術的核心範本,涵蓋經典劇目如「捉放曹」、「探母」等。然而,將這樣一門嚴謹且高難度的藝術延續至海外並非易事。

紐約余派小組在中國名伶張少樓的帶領下應運而生,張少樓以其對余派的熱愛,吸引了一群同樣熱中京劇的名票和票友,共同開啟了余派藝術在北美的傳承之路。隨著他的辭世,小組由企業家李大偉接棒主持。他以「交學費的小學生」自稱,卻是這支小組的靈魂人物,不僅聯絡國內外余派名師交流,還親力親為地支持小組活動,將傳統文化的根深植於異鄉的土地上。

演奏團隊皆為一流組合。(記者尤昱程╱攝影)
演奏團隊皆為一流組合。(記者尤昱程╱攝影)

★活的余派 創作新唱段

余派藝術不僅在於忠實臨摹前人的經典,更在於如何將傳統融入現代,找到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李大偉提出的「活余」精神成為紐約余派小組的核心理念。他們認為,傳統的十八張半雖然是學習的基礎,但余派藝術的生命力在於突破這些既有的框架,演繹出更多全本劇目,並創作新的唱段,以「活的余派」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持續進化。

正如小組成員翁思再所解釋,「我們不僅是模仿,而是要發展。」他提到,余派的「活余」理念體現在對唱片外劇目的探索,例如將原本只有片段的唱腔,補全成為完整劇目,如「沙橋餞別」和「摘纓會」。這些創新不僅忠實於余派的精神,還讓傳統在現代的語境中找到新共鳴。

紐約余派小組在推廣余派藝術的同時,也注重文化與學術的結合。每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余派筆會」成為中美以及兩岸三地京劇愛好者的重要交流平台,涵蓋演唱技巧分享、學術研討以及跨文化合作。此外,小組還活躍於線上平台,在Bilibili等社交媒體分享表演與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了影響力。

未來,小組計畫進一步發揚「活余」精神,致力於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機構合作,將余派藝術推向更廣的舞台。他們希望通過全本劇目的演繹、學術研討的深化以及新唱段的創作,讓余派成為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範例,進一步吸引全球年輕一代的目光。

★文化使命感 延續傳統

正如李大偉所言,「我們的演出不僅是給自己看的作業,而是一份文化責任。」這種責任感驅使紐約余派小組從單純的演出團體轉型為文化與研究並重的藝術組織。小組成員雖來自數據科學、工程、教育等不同領域,卻因對余派的共同熱愛而聚集,為北美華人提供了一個共享京劇文化的平台。

紐約余派小組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傳統藝術的延續,更是一場文化使命的探索。他們用行動證明,無論身處何地,傳統文化都能在堅守與創新中找到新生,繼續閃耀於現代的舞台。

紐約余派小組十周年特別活動。(記者尤昱程╱攝影)
紐約余派小組十周年特別活動。(記者尤昱程╱攝影)

京劇 華人

上一則

封面故事/余叔岩堂會掀京劇熱潮 極一時之盛

下一則

娛樂/美國賣座大片 漂洋過海就失靈?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