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馬斯克自稱熱門遊戲頂級玩家 網友:怎有時間打電動

堵車費上路 紐約市府擴大打擊遮擋車牌

封面故事/余叔岩堂會掀京劇熱潮 極一時之盛

余叔岩堂會全景。(沈克明/攝影)
余叔岩堂會全景。(沈克明/攝影)

自2024年以來,北京文藝界相繼舉行對梅蘭芳和梅葆玖、梅蘭芳和周信芳的紀念活動,程硯秋的擁躉(支持者、粉絲)也搞了相關的紀念演出。無獨有偶的是,在美國紐約也掀起了一陣紀念京劇先賢的熱潮。紐約「余派小組」舉辦「余叔岩堂會」,以崑曲「清音桌」的形式在法拉盛演出,歷時整整一天。當地各京劇組織的代表觀摩參演。主賓在余叔岩大幅畫像之側,檀板笙歌,觥籌交錯,極一時之盛。

余叔岩是京劇黃金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盛名與楊小樓、梅蘭芳並列,史稱「三大賢」。在余叔岩身後,所有老生流派的創始人無不取其法乳。如今各地京劇教學機構也無不把余叔岩藝術列為老生行當的基礎性教材。至於余叔岩藝術的海外流播,則與早年華人文化多受港台影響有關。原來余叔岩的弟子孟小冬於1940年代末期旅居香港,後來遷居台灣,透過她的一些門徒和再傳弟子的國際轉輾,就把余派藝術逐步傳揚出去了。再從思想文化的角度觀察,余叔岩的劇目確實比較容易喚起海外華人的共鳴。

早年北京演出廣告。(圖/翁思再提供)
早年北京演出廣告。(圖/翁思再提供)

★中國戲曲 儒家文化展現

且看這次紐約余叔岩堂會中李大偉先生主唱的全本「桑園寄子」:魏晉時期,石勒進犯東晉,戰亂奔逃中鄧伯道與弟媳失聯。由於兒子和侄子均年幼,他一人難以背負兩個孩子,為了保命,必須子侄捨棄其一。念已故之兄只此一子,鄧伯道不能使其無後,只得忍痛割愛,將親生兒子鄧元捆綁在樹上,自己背負侄兒繼續上路。後來弟媳金氏趕到此處,救下鄧元,也逃到潼關,全家團圓。上述鄧伯道在兩難之間的道德抉擇,體現了一種顧全家族血脈的情懷。依照中國傳統倫理崇尚「忠孝節義」與和諧理念,這在「桑園寄子」中得到了生動的演繹。

再看盧德先演唱的「摘纓會」,描述春秋時代楚莊王大宴群臣,正在命愛妃許姬為將領們敬酒時,忽然颳來一陣狂風,導致全場燈滅。此刻小將唐狡酒醉生膽,居然猥褻了許姬。機智的許姬趁機摘下唐狡的盔以為罪證,暗告楚莊王。然而此刻楚莊王卻命令與會者在亮燈之前全體摘下盔纓,於是巧妙地掩蓋了唐狡的罪證。後來在晉楚交兵中莊王被困,危難之際唐狡拍馬趕到,奮勇救駕以報莊王恩德。這齣戲裡楚莊王的「摘纓」之舉,非但保全了許姬尊嚴、維持了宴會秩序,還避免了激化矛盾、損兵折將。此舉可謂「以德服人」,是儒家「仁義禮智信」文化精神的展現。

中國傳統文化存乎儒釋道墨法諸家的著述中,然而千百年來它是如何被民間所接受?對此,1950年代芝加哥大學羅伯特芮斐德(Robert Redfield)解釋說,作為菁英文化的大傳統,是仰賴民間文化的小傳統管道實現傳播的。晚年醉心於京劇的中國思想家王元化教授說:「我認為近200年來,京劇在傳統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影響了不止一代的中國人。作為小傳統的京劇,它是大傳統的媒介,也是載體。」

選自翁思再著作「余叔岩傳」。(圖/翁思再提供)
選自翁思再著作「余叔岩傳」。(圖/翁思再提供)

★余叔岩藝術 小傳統典型

誠然,余叔岩藝術更是小傳統典型,它的經久而廣泛的流播,傳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和價值觀,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除了上述的劇目之外,這次「余叔岩堂會」上還有「三國戲」的「空城計」、「捉放曹」和採自「說岳潭全傳」的「鎮潭」、採自元代雜劇「叮叮噹噹當盆兒鬼」的「烏盆記」,以及以玄奘赴天竺取經為歷史背景的「沙橋餞別」等,它們無一不是「以小傳統傳播大傳統」的實際事例。海外華人有著中華文化基因,他們重溫上述故事時無疑會備感親切。

●余叔岩 提煉梨園文化前驅者

余叔岩(1890-1943)原籍湖北羅田。按湖北是漢戲或漢調的故鄉,也叫襄陽調,它是西皮腔系的原型,即京劇的母體之一。明清時期,西皮和另一種腔系—由江西轉輾於安徽安慶地區的二黃,長期同台演出,透過徽班進京而更加緊密地合流,被後世稱為京劇。在這個過程中,余叔岩的祖父余三勝來到北京,成為京劇草創時期的開山鼻祖—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前三鼎甲」之一。余三勝的徒弟譚鑫培綜合「前三鼎甲」的藝術資源,超越前人,一度造成京城「無腔不譚」的局面,深受清朝宮廷恩寵,時稱「伶界大王」。

余叔岩便裝照。(圖/翁思再提供)
余叔岩便裝照。(圖/翁思再提供)

惜乎譚鑫培活到70歲出頭就去世了,他的未竟之業是由徒弟余叔岩完成的。余叔岩尤其在理論方面有所建樹,他是梨園行對表演藝術進行文化提煉的前驅者。

余叔岩(左)與岳父陳德霖(梅蘭芳的師傅)。(圖/翁思再提供)
余叔岩(左)與岳父陳德霖(梅蘭芳的師傅)。(圖/翁思再提供)

余叔岩提出「三極韻」的原則,使得從余三勝到譚鑫培的「湖廣音」四聲系統,有了隨宜轉協的依據。雖然余叔岩的嗓力不如譚鑫培,文武戲的劇目也不如乃師那麼完備,然而「三極韻」使他的唱念更顯得協調悅耳。他著力於韻味方面的開拓,舞台形象更漂亮,嗓音更甜。他處理並完善了譚鑫培的藝術,清新而具時代感,因此他在譚鑫培身後受到熱捧,成為一尊新的偶像。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書裡,有專門的章節描述他同余叔岩搭檔演戲的案例。得到該書以如此規格描述的另一位藝術家,是楊小樓。這表達了梅蘭芳審美觀,也呼應了「梅楊余三大賢」的觀眾口碑。1931年余叔岩和梅蘭芳聯手在北平組成「國劇學會」,進一步推進京劇藝術的理論建設。

★中正平和 見藝術品格

余叔岩藝術成熟後,在舞台上歸絢爛於平淡。他從不炫技,於簡潔熨貼、不慍不火之間,奔赴藝術之「圓」與「整」的美學取向。梅蘭芳曾在一次對青年演員的演講中說道「假如火候不到,寧可板一點,切不可忸怩過火。過火的毛病,比呆板要嚴重得多。」他自稱「梅派」是「沒派」,即沒有特點。余叔岩亦然,他努力使得自己各方面的藝術均衡發展,並不突顯某一面向。就像一張端正的臉龐,五官勻稱,讓漫畫家無從下手,抓不到可以誇張渲染之處。

對於余叔岩這種普適、大方的藝術品格,名士張伯駒先生以「中正平和」四字描述,接通於「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精神。質言之,通過兩代人的努力,或曰余叔岩對譚鑫培的「接力」,確立了生行的藝術規範,達到了京劇藝術的美學高峰。在余叔岩的身後出現了「後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以及李少春和孟小冬,這些余叔岩的及門或私塾弟子,下自成蹊,蔚為大觀。他們都被約定俗地稱為某「派」,儘管如此,實際上派和派之間是有上下游之分的,而余派處於它們的上游。或者說,余叔岩的藝術不是「派」,而是派生出支派的一條寬廣的主航道。

孟小冬(左)與杜月笙。(取材自維基共享資源)
孟小冬(左)與杜月笙。(取材自維基共享資源)

★徒弟孟小冬 傳承衣缽

由於健康原因,余叔岩的舞台生命很短暫,逝世時只有53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社會知名度。他晚年收了兩位徒弟李少春和孟小冬,辛勤栽培。後來,李少春成為中國京劇院的首席老生,代表國家級藝術形象;孟小冬則隨杜月笙去了香港,以另一種形式傳承衣缽。

孟小冬(1908-1977)是湖北人,本姓董,名若蘭,字令輝。她七歲時過繼給從上海來漢口巡演的孟家班老生孟鴻群,班內稱之為「小董」,逐漸被人叫慣,後來隨班演出時就諧音「孟小冬」為藝名。

孟小冬少年時代在上海大世界演過「時髦兒戲」,這種「全女班」的方式後來被越劇借鑒,成為「女子越劇」的源頭。她後來也演過一些海派的連臺本戲。青年時期,孟小冬脫離孟家班,搭白玉昆的戲班北上巡演,經過山東,來到北平。她在城南遊藝園的持續演出過程中得到梅蘭芳的垂青,遂聯袂合作,日久生情。

為了躲避軍閥的騷擾,孟小冬在長輩撮合之下倉促嫁梅蘭芳為側室。此時她的藝術則由「海」轉「京」,轉益多師。她曾一度效法言菊朋,而後者既有眼光又有心胸,鼓勵她再去投諸余叔岩門下。

余叔岩本來不收女徒,而孟小冬則持續不懈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使余叔岩破例。此後孟小冬謹遵師命,把以前所有學過的東西全部「下掛」。她非但一心一意學余,而且未經師傅批准的戲決不示眾。她在余府學習五年的成就,用吳小如先生的說法,是成為余叔岩身後見識余派藝術的「活渠道」。

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婚姻未能長久,分手若干年後回到上海,與聞人杜月笙生活在一起,於1950年代初在香港正式成婚。1947年孟小冬為杜月笙慶壽演出「搜孤救孤」,上海城萬人空巷,收音機脫銷。她人生的最後十年是在台灣度過的,逝世後墓碑由張大千題寫,其港台「十大弟子」有留影傳世。

早年上海演出廣告。(圖/翁思再提供)
早年上海演出廣告。(圖/翁思再提供)

●紐約余派小組 發揚京劇藝術

早年美國華人圈的余派藝術活動,由中華民國駐美使領館官員登高一呼,文化參贊楊其銑先生(後任台灣東吳大學校長)親力親為,另一位攜手孟門子弟在洛杉磯票房積極活動外交官,名叫高振寰。1980年代之後,上海著名的鬚生張文涓、張少樓先後移居美國,使得這裡華人圈的余派藝術活動進一步得以發揚。住在紐約的張少樓、藝宗言、余兩派。她的余派藝術除了得傳於余叔岩的私淑弟子劉叔詒(天紅)外,還向孟小冬的傳世錄音取法。早期在張少樓處問藝的有熊元夏(早年民國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的後代)、盧德先、黃承林以及金茜琳等。張少樓門下的部分成員組成了一個定期活動的機制,這就是余派小組的緣起。

2014年張少樓先生故世之前,余派小組由李大偉先生接手主持,琴師曹祥生、月琴趙正平、鼓師田罡先後加入其樂隊。該團體除了定期清唱外,還多次操辦年度演事,諸如「余叔岩十八張半唱片消夏演唱會」等。他們也曾走出紐約,先後赴洛杉磯和台北巡迴。

自美國新冠疫情緩解後,恢復活動的余派小組開始冠以「紐約」,重振旗鼓。目前正式成員有李大偉(經濟學者、企業家,北京對外貿易大學和德州農工大學雙碩士)、盧德先(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師、太空工程碩士)、王偉(資料科學家,聖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雙碩士)、馬玢(電機工程師,紐約大學碩士)以及在紐約票界首屈一指的中青年才俊呂維忠和李澤昕,以及華東師範大學旅美訪問學者翁思再教授等。該小組成員多數通曉英語,這是它的文化優勢。

2023年初紐約余派小組赴拉斯維加斯,與美國西部同好聯歡數日,由旅居洛杉磯的原上海京劇院閻一川操琴。隔年初,小組在全美範圍訪求既受過學術訓練又擅唱余派戲者。首批遴選五位,與小組骨幹成員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筆會,分別宣讀論文。三天筆會活動還包括幾場清唱自娛。2023年秋,小組主要成員訪問上海期間,與當地余派演員和名票聯歡,特邀上海戲劇學院陳平一操琴,「天蟾京劇」視訊號予以直播,全球點擊率達到2萬餘人次。

2024年的余叔岩堂會由台灣著名女花臉王海波穿插主持,這種「堂會」的名義和布局,也是對清朝、民國時期社會文娛形式一種接續。

即將於2025年初舉行的第二屆「維加斯筆會」,出席者除小組骨幹成員外,還將有第二次發掘出來的旅美文教科技界賢達,他們目前正在積極準備論文。此番琴師和音樂總監由旅美的原上海京劇院李海龍擔綱。京津滬漢和台灣地區的相關學者聞得此訊,紛紛貢獻論文佳作為書面發言。「維加斯筆會」上的全部論文將彙編成冊,在美國以正體字出版。

我們很高興看到,紐約余派小組已經由單純的京劇票房,轉型成為兼具文娛和學術功能的海外華人文化團體。

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在大洋彼岸多元文化的土壤上,紐約余派小組的志士仁人們堅守並傳揚中華傳統文化,並且具有與西方相關文化對話的實力。祝福他們一步一腳印,實現美好的遠景。

中國大連京劇院副院長、余派老生凌珂表演「捉放曹」。(沈克明/攝影)
中國大連京劇院副院長、余派老生凌珂表演「捉放曹」。(沈克明/攝影)

京劇 華人 洛杉磯

上一則

封面故事/貴妃 悟空 崑曲唱響紐約後花園

下一則

封面故事/「活余」精神 將傳統文化的根深植異鄉土地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