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車廠罷工 彰顯美國競爭力障礙
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9月15日起,在底特律福特(Ford)、通用(GM)和克萊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三大車廠發動罷工,多達1.27萬名工人參加。勞資雙方經兩周談判仍談不攏,福特、通用部分組裝廠29日加入罷工行列,全美21州41個廠房有2.5萬人罷工,約占UAW成員17%。這是美國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罷工,對拜登政府推動製造業回流甩了響亮耳光,也彰顯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障礙;許多評論認為,電動車革命後,獲利和市場競爭力搖搖欲墜的三大車廠,可能更快步入破產危機。
在特斯拉(Tesla)崛起,電動車製程將車體板塊分割成極少集成板塊壓鑄成形,以減少數百個焊接點,縮減組裝流程、零件和人力成本後,電動車的心臟電池研發也屢獲突破,充電速度、行駛哩程改良,大幅降低造車成本和保養需求,加上人工智能AI自動駕駛(FSD)接近成熟,三大車廠電動車發展落後,急起直追為時已晚;不少專家認為,三大燃油車廠競爭不過特斯拉,最終可能面臨破產命運。
這場罷工凸顯傳統守舊、不求突破的產業,面臨創新產業的競爭淘汰。歐盟27國已立法,2035年後不允許再出售燃油車,以減少地球暖化;美國聯邦尚未立法,但加州等17州已跟進或準備立法,傳統燃油車製造廠如不轉型,有如等死。福特、通用近年都發展電動車,但技術、哩程或售價等難與特斯拉競爭,唯一依靠只剩消費者品牌忠誠度,這場罷工風潮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電動車被看好是前瞻性產業,未來十年美國市場份額估計逾1兆美元,各家產業爭食大餅。特斯拉搶占先機,如今中國各大車廠,日本豐田、本田、日產和南韓現代、起亞等都急起直追,但三大車廠工會勢力強大,力阻改革,削弱更多競爭優勢。
工會對美國產業牽制性強,降低資本家投資意願,也拉低美國競爭力。譬如台積電來亞利桑納州建廠,如今遭遇與建廠工人的問題,雙方對第二個廠房建廠安全、訓練和其他問題,正在談判,以致建廠速度已落後晚數月才動工的日本熊本廠。
今年8月,優比速(UPS)險些引發罷工,資方同意調薪48%後,才達成五年協議。而美國最大醫療體系,涵蓋加州、華盛頓州等五州的凱撒醫療集團,工會逾7.5萬名醫療人員正醞釀罷工,如難挽回,將成美國史上最大規模醫療保健系統罷工案,重傷病人和勞工權益。前數月,好萊塢編劇、星巴克咖啡師等許多行業罷工,損失以數十億元計,讓人擔憂美國如何在勞資衝突中,提高競爭力。
美國工會運動近年走弱,組織率從1950年代的35%,去年只剩10.1%。這次三大車廠要求提高薪資40%,後來降至30%,每周工作從40小時降至32小時,即每周僅工作四天或三天半。這是效仿歐洲少數國家,相對於中國或日韓台等亞洲各國,美國汽車工人平均時薪已達32.7元,如今還要求付更高薪、減工時,企業將如何生存?如何與同業和國際競爭?
拜登總統赴密西根州罷工現場聲援勞工,成為首位出席罷工活動的總統,身為總統為了選票不顧企業存亡,和他30日豁免80.4萬人的學貸償還一樣,國庫須增加390億元支出,慷納稅人之慨買票,讓國庫更空虛,這樣的做法如何讓美國振興,吸引製造業回流和外資。
川普和馬斯克都加入罷工戰火中,但工會領袖拒見川普。馬斯克則直言,加薪40%且每周工作32小時,將把通用、福特及克萊斯勒推向破產快車道。特斯拉、Lucid、Rivian等電動車企業都沒有工會,特斯拉員工有股票選擇權等福利,故未加入工會,它們未來可能取代三大車廠,象徵美國汽車產業新革命。
特斯拉壓鑄式造車新技術,研發機器人Optimus近日再獲突破,有潛力取代裝配線上的勞工,正是最有力籌碼,也成工會眼中釘。但科技創新是大勢所趨,更是美國和所有國家競爭的主舞台,三大車廠或工會都難阻擋,傳統產業如跟不上潮流,必然被淘汰。
美國企業CEO年薪動輒是普通勞工數千倍,福特、通用執行長過去四年待遇增加逾40%,兩人合計進帳5000萬元,工會因此也想調薪40%。但勞資都向企業擠牛奶,大船漏水快沉了,勞資工作都可能不保,還在爭吵罷工,這就是美國,競爭力怎可能不大跌?其他產業怎敢回流?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