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戰場後 電動車產業出現停滯
作為邁向「巴黎氣候協議」目標的重要產業,電動車的銷售和發展一日千里。由產業龍頭特斯拉帶動的銷售熱潮,乃至於電池和充電產業鏈,更風生水起,是當前最有前途的明星產業。但在大環境各項變數影響下,電動車發展近日出現撞牆期。
首先是,雖然在中國部分汽車製造商家喻戶曉,例如巴菲特投資的比亞迪和馬斯克的特斯拉,但過去十年投資熱潮中激增的中國數百家電動車製造商,現在正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
由特斯拉在中國引爆的降價促銷,衝擊橫掃全產業。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業只能咬牙跟進,但這些電動車新創業者底氣不足,虧損暴增,銷量大幅下滑,預期將出現一波整合浪潮,中國這塊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最後只剩下少數幾家公司。
根據統計資料,中國約有50個國產電動車品牌,生產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但到2030年時,中國將只剩下10到12家大型汽車製造商有能力量產。其他規模較小的汽車製造商被淘汰後,只有一小部分產能,會被其他汽車公司收購和再利用,大部分產能將被徹底報廢。為解決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北京也開始收緊電動車生產許可證的發放,花旗集團預計,2023年全中國電動車廠的年利用率將僅有33%。
出口是解決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的解決方案之一,但美國為削弱中國關鍵領域主導地位而推出的《通膨削減法案》,對原產國有嚴格限制;歐盟近日則針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這些都增加了出口的不確定性。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而非美國,是因為歐盟汽車進口關稅只有10%,而美國是27.5%;目前中國在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已達8.4%,高於去年的6.2%,2019年時幾乎為零。
中國製電動車在歐洲的接受度雖高,但對歐陸傳統大型車廠構成嚴重威脅,歐盟執委會已認為有低價傾銷和接受巨額國家補貼之嫌,於本月正式啟動調查,期間長達13個月,可能的結果是額外加徵進口關稅。
脫離歐盟的英國,則是在氣候目標上跳票,影響電動車的銷路。首相蘇納克宣布,將2030年起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將向後順延五年,表面上的理由是傳統車廠轉型太慢,更深層的原因是大環境跟不上變化,電動車價格仍顯高昂,充電系統尚未完備。延後燃油車的落日條款,除了讓傳統車廠暫時鬆一口氣,也是對電動車的一記重拳。
美國的電動車市場則更為複雜,除了兩黨相互傾軋,國會群龍無首,政府關門期限轉眼又至,多項經濟數據顯示通膨率仍居高不下,經濟可能從軟著陸變成不著陸,聯準會將利率長期維持在偏高水平,墊高生活成本。
雪上加霜的是底特律三大車廠面臨工會罷工的牽扯。資方不可能接受工會的條件,持續停工更傷及整體獲利,只得宣布減緩資本支出,首先被喊停的就是電動車和電池廠等資本密集投資項目。
通用汽車就認為電動車需求趨於平緩,將密西根廠的雪佛蘭Silverado、GMC Sierra電動皮卡等車款生產延後一年。福特則是將生產電動F-150 Lightning皮卡車的工廠,由每日三班縮減至兩班,同時宣布放慢電動車的擴張速度,並轉向商用車和混合動力車。
就連產業龍頭特斯拉也暫停擴張,執行長馬斯克在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宣布,融資成本上升影響客戶買車意願,計畫中的墨西哥廠延後籌建。很多汽車製造商為此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工廠和電池廠,但美國電動車的銷量成績顯然沒有反映出強勁的需求傾向。
研究顯示,美國電動車上半年銷量,由去年同期的71%降至50%,甚至落後2022全年65%的增長速度。而且經銷商的電動車庫存量增至歷史最高。經銷商表示,第一波願意為電動車支付超高價的買家已經退出市場,如今廠商面對的是一群更加猶豫的消費群體。
整體來說,全球主要地區汽車產業都在放緩電動車擴張,反映出短期內電動車需求正在放緩,但主要原因是與產業環境和消費力有關,而非民眾拒絕接受電動車。相信隨著經濟情勢轉趨穩定,消費信心回溫,電動車價格下降,更多低價車型出現,狀況將會有所改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