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議與中國建立飛彈通報機制
美國國務院官員放話給「日經亞洲」說,在拜習會11月同意讓雙方緊張的關係回穩後,華府提議在明年初和中國舉行武器控制會議中,和北京建立飛彈發射通知機制。
美國和蘇聯在1988年冷戰期間簽有「彈道飛彈發射通知協議」(Ballistic Missile Launch Notification Agreement),要求兩國必須通知對方有關戰略飛彈發射計畫,像是洲際彈道飛彈(ICBM)和潛射彈道飛彈(SLBM),目的在告知即將發射的飛彈不是核子突襲,這份協議將被用來當成美中通知機制的架構。
美方的說法是:既然美俄有飛彈發射通報機制,而中俄之間也有類似的機制,為何不能談判成立美中之間的機制?而早在今年6月2日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就提出,希望在核武五強之間,都成立類似的集體機制。
在拜習會召開前一周,美國宣稱與中國11月6日舉行核武管制談判,內容雖然沒有甚麼突破,卻被美方當成是拜習會的成就。據透露,中方代表未被授權討論美方要談的議題,而中國國防部和人民解放軍更未派代表與會。
中國方面則從頭到尾沒有承認這是核武談判,這是因為,中國認為美國在誇大其辭,過去在2018年之前,中美之間各個層級關於軍控和防擴散的磋商、對話,無論是副外長層級,或是國防部工作會晤,都曾就兩國核政策、核不擴散非常頻繁的交流意見。
可是這並非是核裁軍談判,在中方的定義下,磋商是指交換意見,以增進瞭解,消除誤會,加強互信,而所謂談判目的是要解決爭端,是有強制力、約束力的。
中國只肯磋商,不願意進入談判,這是因為中國實在稱不上與美俄勢均力敵,俄羅斯有4500枚核彈頭,而美國則有3800枚,共占全球核武庫規模的九成,所以中國認定美俄有責任進一步削減。再加上,中國是核武五強中,唯一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國家,所以過去的立場向來是,只有美俄將其核武削減到與中國同樣水準後,中國才會願意參加核武談判。
美國之所以希望把中國納入談判的對象,主要因為對中國日漸增長的核武力量惴惴不安,希望經由對話,美其名曰要增加中國核武的透明度,實際上,則是要探知中國最新的核戰略。
根據美方的情報與衛星偵照,中國近年來在新疆哈密、甘肅玉門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分別開設了三處洲際彈道飛彈的地下發射場,而核彈數目正急遽增加,從過去最低嚇阻的200枚,已經增加到現在的600枚,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1000枚。
美國猜測中國新的核戰略是針對台海,如果發生衝突,中國的核報復武力要能夠承受美國常規或核武的先發打擊,所以要增設核導彈發射場,增加核報復力量的存活率。
美國的猜測不算離譜,因為中方正在針對美方戰略部署做準備;首先是為了針對北韓的核威脅,美國近日在時隔40多年後再次把戰略核潛艇部署到南韓,同時還與英國共同幫澳洲製造核潛艦。去年底,還宣布將在澳洲部署六架可攜帶核彈頭的B-52戰略轟炸機,這些前沿部署的核武,自然讓中國感受到了威脅。
其次,針對中國增加的核武,美國國會開始有議員主張,要增加核武儲備,以加強反應的能力與彈性,來因應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這與過去30年要求減少核武儲備的趨勢正好相反。
最讓中國憂心的則是,美國太平洋陸軍發言人近日表示,將於2024年在印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除了對陸攻擊型「標準」6導彈、「戰斧」巡航導彈,甚至還包括研發中的高超音速導彈。這是2019年美退出「中導條約」以來首次部署陸基中程導彈,這將加大軍備競賽與集團對抗風險,尤其是可能引發核升級,因為陸基中導可能用於攻擊陸地戰略目標,甚至是核目標,尤其是類似高超音速導彈等,雖非核武器,但有助於增強核威懾能力。這可能導致衝突跨越核武與常規武器的界限,帶來嚴重升級風險。
這次美國放話要與中國建立飛彈發射通知機制,應該是與11月初的會晤一樣,代表美方主觀的期望,但是中方是否要認真回應,是與評估美國的戰略威脅有關,未必會接美國丟過來的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