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華州16歲華裔少年失蹤兩個月 慈善團體一直在找

年終看緊荷包 這5個消費習慣要改

中印達成邊界協議 南亞緊張有解

2020年4月開始,中印先後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等邊境地區,互相指責非法越線占控,雙方雖然未曾開火,但是使用棍棒等「冷兵器」發生衝突,其後雖然歷經四年半的談判,始終未達成協議。

可是10月21日中印雙方卻宣布「達成解決方案」,兩國士兵還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上的五個邊境人員會晤點(BPM)互贈糖果,表示善意,慶祝印度的排燈節。

這本是件好事,不想卻引發大批中國小粉紅不滿,怒斥「之前犧牲的戰士算什麼?」,另有傳言,中國對印度作出了「重大讓步」,割讓近9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2.5個台灣的面積,還有人私下批評習近平的「漢奸行為」。

雙方長久以來,無法達成協議,其中雖有中印兩國本身的堅持,也有其他國家搧風點火、從中取利。但是在今年7月印度選舉結束之後,莫迪政府開始轉變,與北京接觸,首要原因就是,大選結束,莫迪政府無需維持民族主義的緊張,以吸引選票。

長久以來,印度執政黨內部有一派人持強硬反華立場,但是在大選結束後,他們在政治上不像過去那樣得勢,能夠讓莫迪有政治空間,開始與中國接觸談判。

其次,過去西方部分國家,期待印度能夠成為圍堵中國的要角,但國際環境也在變化中,莫迪希望重回傳統的多元化外交政策,不只與中國改善關係,他也不避諱繼續維持與俄羅斯來往,並親自出席在喀山舉行的金磚高峰會。

在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加強對全球南方外交,印方擔心與美國關係太過密切,反被孤立,而隨著川普再度上台,印度更需重新評估與美國的關係,印度自認是全球南方的一部分,希望與中國爭奪全球南方領導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原因;自中印邊境衝突以來,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印政府也藉口「中國威脅」,在經貿領域多次封禁中國手機應用、審查中企投資提案、打壓在印中國企業。

印度本希望「一石三鳥」,即敦促國內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同時向正在封鎖中國的美國邀功。但印度官方資料顯示,過去四年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量激增了56%, 2023年度來自中國的進口額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增加到了新冠疫情前的約1.5倍。逆差達到850億美元,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

隨著印度擴大智慧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藥品等商品的生產,印度經濟本身也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的進口,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CEA)V·阿南塔·納格斯瓦蘭表示,「即使為了增加出口,也應該擴大接受中國投資」,為贏得下次大選,莫迪政府要使經濟保持高增長,就需要改善關係,爭取中國的資金和技術。

於是自7月開始,中國外長王毅先後與印度外長蘇傑生,以及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會談,雙方一致同意盡快完成從中印邊界的爭端地區脫離,終於到了10月,雙方達成協議。然後由兩國領導人背書,習近平與莫迪於10月23日,在參加喀山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會晤,「兩位領導人積極評價近期雙方通過密集溝通就解決邊境地區有關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中印達成邊界協議,嚴格說來,僅是對哨卡和巡邏的安排達成了協議,並不意味著中印兩國完成劃界,或任何一方割讓國土,也不是回到2020年以前的狀況,而是盡可能維持不衝突的現況,尤其在最棘手的地區,雙方邊界巡邏部隊不再阻止對方的行進,而是在緩衝區內「交叉巡邏」,協調好時刻表,避開彼此遭遇。

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兩國領導人不畏批評,做出外交決斷,才能解決這個長久可能會引發衝突的邊界問題,這更是一個重要的中國外交政策轉變跡象,如果中印邊界問題可以談成,中菲南海爭議也有可能比照,值得後續觀察。

印度 邊境 投資

上一則

川普軍售政策考驗台灣

下一則

一洲焦點/共和黨川普完全執政 是好事嗎?檢視新團隊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