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上隨筆/「送別」背後的故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由弘一法師李叔同撰寫的「送別」,由於曲調優美動聽,歌詞感人肺腑,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廣受歡迎的歌曲。但是李叔同是如何寫出如此優美動聽的「送別」的,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1907年,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將美國音樂家約翰‧奧德威(John P. Ordway)的「夢見故鄉與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這首歌翻譯成日語,並譜上歌詞「旅愁」介紹到日本國內;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李叔同聽了之後,也深深愛上這首歌曲。
1911年3月,李叔同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偕同日妻誠子回上海定居,受聘於上海城東女校,教授文學與音樂。由於酷愛音樂和戲劇,在這段期間,李叔同經常觀賞京劇、越劇和昆曲。有一次他在觀賞「西廂記」時,看到崔鶯鶯與張生「長亭送別」這一幕時,令李叔同特別的感動,尤其是劇中的一段情景:「長亭外晚風拂柳,笛聲催人心碎,眼看夕陽依山,兩人馬上就要天涯各一方,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後,崔鶯鶯問張生此去幾時歸,不一定要功成名就,哪怕科考落榜也須回來莫徘徊!」更是令李叔同內心激動不已,久久不能釋懷,於是奠下了他日後撰寫「送別」的靈感。
後來,李叔同便與妻子誠子合作,採用了犬童球溪「旅愁」的曲子填詞,擬出「送別」的初稿;1915年夏天,李叔同偕妻赴日避暑,同年9月回國,是秋,李叔同即完成了「送別」的創作,現將犬童球溪(日)「旅愁」和李叔同「送別」的歌詞分別介紹如下:
「旅愁」:
寒意濃,秋漸深,
夜空剪孤影;
客居他鄉長憂傷,
獨自嘆飄零。
憶故里,戀初情,
思念父母親;
夢裡迢迢歸途遠,
老屋卻臨近。
風雨來,叩窗緊,
夜半驚夢醒;
天各一方誰人知,
唯你繫我心。
憶故里,戀初情,
思念父母親;
浮上心頭是樹梢,
森林風兒輕。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
聲聲離笛摧;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
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從以上兩首歌詞不難看出,「旅愁」主要在表達漂泊異鄉的遊子思念故鄉和親人之情;而「送別」則是表達友人相送時依依惜別之情;雖然音樂旋律相同,卻是兩首獨立的作品,各自廣受好評,深受歡迎。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