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3種「換登」劇本曝光 民主黨0備案恐陷混戰 上次陣前換將已逾70年

舊金山39號碼頭海獅從2千隻銳減剩10隻 原因出爐

美對中關稅戰 更應振興自家工業

從數年前起國際貨幣基金(IMF)就頻頻示警,認為中美貿易戰對兩國乃至世界經濟都會有長期負面影響。因為兩國不斷互相加徵關稅,堆高了貿易壁壘,不僅損害了貿易本身,還會損害投資與製造業。最近IMF總裁喬治艾娃更表示,全球三大經濟體(美、中、歐盟)帶來的諸如關稅等貿易限制,是全球經濟成長面臨的「最令人擔憂」風險。

最近G7會議上葉倫指出世界各國應對中國採取行動,不能接受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上包括電動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所謂「新三樣產業」,他們認為中國透過國家補貼,製造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並將生產過多的產品傾銷到美國,危害了美國國內的工人和企業的利益,因此美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關稅、制裁等來應對。日前美國就宣布自今年八月一日起將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一百%,使其在美國的價格令消費者望之卻步,以保護國內的電動車產業。

事實上出口的本質就是將國內生產供過於需的產品銷往他國,這是全球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比如德國汽車、法國紅酒、甚至是美國的蘋果手機都是這樣。而所謂國家對產業的補貼,各國都有,例如二○二二年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計畫投資三六九○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並重點支持電動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法案中針對在北美進行組裝的新車,消費者最多可獲七五○○美元補貼。這項法案也引發了和歐盟的貿易摩擦。因此用產能過剩或產業補貼做為抨擊或制裁的理由,實屬牽強。

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於中國的產能過剩,而是美國自身的製造業衰退,競爭力不足,產品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取優勢,才會企圖利用政治手段逼迫他國自行抑制讓出賽道。美國經濟學家、摩根史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就說「美國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是誇大其詞,應該為本國產能不足而感羞愧」。

現在美國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課以高額關稅,短期或可收到嚇阻成效,但中長期而言卻如飲鴆止渴,除了讓美國消費者無法以平易近人的價格購買到所需的產品,美國車廠躲在關稅保護傘下,競爭力只會愈來愈弱。連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都公開表示反對拜登政府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因為這是扭曲市場的措施。事實上不論美國開徵多高的關稅,都不能真正削弱中國在全球電動車上的主導地位,因為對中國來說,美國僅是市場中的一個,而非全部,中國平價的電動車在其他地區依舊受到歡迎,全球市占率達六十七%。

美國真正要面對的其實是自己的工業困境,否則即使打壓了中國,也不代表自身的情況就會改善。但想要重塑製造業,以美國的現況並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在勞工素質及工作態度上,比較起台灣、中國甚至日本、韓國及其他亞洲國家,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就如同台積電在亞歷桑那州設廠,硬體可以複製,但優質的人才及勞工卻付之闕如,所以同樣的晶片生產的單位成本就比台灣高五十%。因此如何務實而徹底地改善製造業環境、培育勞工、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

同時,美國也應該虛心承認及了解,其他國家在一些產業的策略發展及政策規畫上其實是相當成功的,如果能借鏡他國的成功經驗,加上原有的經濟實力、科技技術及金融優勢,美國應該可以創造出更好的成績,就看當政者有無智慧及胸襟了。

(本文取自06月19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關稅 電動車 勞工

上一則

普亭訪問平壤 象徵多過實質

下一則

台退役海軍中將:冷靜謹慎看陸潛艦浮航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