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保護費不如思考避戰
隨著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遇刺以及拜登的退選,川普的聲勢高漲,距離白宮似乎只有一步之遙。最近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到,要防衛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小島具有實質的困難,他認為美國就像一個「保險公司」,為了安全,台灣應該交付「保護費」,更何況台灣搶去美國的晶片生意。過去川普任內之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也表示,台灣應該增加國防支出,至少要占國內GDP的5%,以展現自我防衛的意志。
目前台灣的國防預算約為GDP之2.5%,即新台幣6,500億左右(約197.5億美元),要提升一倍,等於每年將有上兆的錢要花費在國防支出上。但花了這麼多錢是否就可以讓台灣有足夠的防禦能力,足以對抗中共的武力威脅?我們先看看中國大陸的軍費,據3月初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公布的2024年國防預算草案為1兆6655億人民幣,折合新台幣7.3兆(約2301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因此即使我們將國防預算翻倍,兩岸還是有極大差距。更何況這些軍購的交貨都在幾年後,不但緩不濟急,也無法如期遞補軍備需求。
然而美國雖強調維持台海和平,聲稱兩岸任何一邊想片面改變目前狀況的,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並受到美國嚴重關切,但也強調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基於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維持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最近拜登宣布退選,改由賀錦麗代表民主黨出馬,其對台政策如何還是未知數。另一方面如果川普上台,以其生意人的個性,更不可能做沒有利益回饋的事。他公開表示台灣應付保護費,正符合其一貫作風。但諷刺的是,過去商家交付保護費,一旦遇到狀況,自然有人代為出頭,但現在即使台灣付足了保護費,美國也不會有任何白紙黑字的合約條例,或是明確的口頭承諾來護衛台灣的安全。不像美與日、韓、菲都簽訂有防衛協定,要美國簽定台美共同防禦協定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依照美國建議提高國防預算,支出就將達到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四成以上,等於是政府每花兩塊錢,就有將近一塊錢花在軍事上,對於一個並非處於戰爭狀態的民主國家而言,這樣高強度的軍備是很罕見的,也勢必會排擠其他施政預算,比如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更不要提包括健保、勞保等面臨破產威脅的財務失衡,每年都需要政府資金撥補。為了軍事犧牲民生,台灣將得不償失。
「備戰」固然很重要,但不只是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因為台灣增加再多預算,都遠比不上對岸的軍費。台灣也不能將全部希望和責任交付美國,給予對方漫天叫價的機會。台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避戰」,降低台海危機,維持兩岸和平。否則台海一旦發生戰爭,戰場一定在台灣本島,一切成為廢墟,就像烏克蘭一樣。台灣和中美兩大強國相比,無法以「力」取勝,也無法以「錢」比拚,但我們可以用智慧的手段、務實的態度、柔軟的身段來爭取台灣生存的空間。
過去我一直強調,「不攖中國之鋒、不做美國之卒」,台灣不應刻意挑釁對岸的紅線,升高危險後再尋求美國的支持,任其予取予求。而是要積極回復兩岸的對話與交流,從中尋找雙方都可接受的共識,減低彼此敵意,讓台海回復平和。如此也不用做無謂的軍備競賽,可將費用轉為各項施政與建設,這才是台灣的自救之道。
(本文取自07月31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