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弓三飛彈測試 虛晃一場的表演秀
台灣去年,前閣揆陳建仁在第一屆行政院國防科技貢獻獎頒獎典禮,對外表示中科院研發的天弓三型(弓三)防空飛彈系統之雷達與軟體系統,已能有效預測高超音速彈道飛彈之攔截點,且具有相當高的攔截精確度,被媒體引述為有攔截全球首款配備高超音速滑翔載具之東風─17高超音速中程彈道飛彈能力。
然就20日中科院在九鵬基地之弓三飛彈測試而言,不只無法證實弓三可攔截即使美軍都難以攔截之東風─17高超音速中程彈道飛彈,且距離截擊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甚遠,乃至於即使攔截中國速度最慢的彈道飛彈東風─11短程彈道飛彈,都顯得欲振乏力。
何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這只是一場相當普通的飛彈攔截「演練」,而非攔截短程彈道飛彈之測試,亦非截殺中程彈道飛彈的測試,更離陳建仁所言可截擊東風─17的能力甚遠。
首先,攔截目標速度的問題。弓三飛彈被設定為攔截短程彈道飛彈之武器,最大有效射高50公里,改進之強弓二型飛彈的最大有效射高可達100公里。暫且不論此次測試之型號,但就攔截飛彈與被攔截飛彈的速度就是一大問題。
因為弓三是彈道飛彈防禦武器,以擊毀來襲的彈道飛彈為要務,但20日測試之被攔截的飛彈,卻是從軍艦發射之標準一型防空飛彈,而非彈道飛彈,故弓三攔截的目標不是拋物線飛行的彈道飛彈,而是朝空中飛行的防空飛彈。如此之攔截態勢,就呈現出弓三追擊標準一型防空飛彈的態勢,而非攔截彈道飛彈之測試。以最大速度7馬赫之弓三追擊最大速度只有3.5馬赫之標準一型飛彈,實乃輕而易舉,遠比不上攔截彈道飛彈之困難度。
其次,20日之弓三測試是追擊對空靶標,而非攔截彈道飛彈,這又引出攔截態勢的問題。因為就目前各國以防空飛彈攔截彈道飛彈,不論以防禦飛彈本體或是由防禦飛彈發射之動能截殺器(EKV),基本上都是採取防禦飛彈向上、彈道飛彈向下之攔截態勢。因此,若最大速度7馬赫的弓三要攔截迎面來襲之6馬赫以上之短程彈道飛彈,就會呈現出攔截飛彈與被攔截飛彈之相對速度高達13馬赫的態勢,如此相對速度之高的攔截態勢,並非易事,更是20日之追擊測試遠不能及的。不只如此,以陸基防空飛彈(弓三)追擊海基防空飛彈(標準一型)之追擊測試,與採用陸基防空飛彈截殺彈道飛彈之「攔截測試」亦大為不同,絕不可相提並論。
最後,追擊與攔截目標大小的差異。標準一型防空飛彈之彈長4.72公尺,彈徑0.34公尺,翼展長1.07公尺,然因中國短程彈道飛彈多已配備重返大氣層之獨立尋標彈頭,故弓三主要的攔截對象是中國彈道飛彈的彈頭,而非飛彈之彈體,而中國火箭軍對台最具威脅性之短程彈道飛彈東風─15A之彈頭只有2公尺,彈翼不及1公尺。亦即,台灣國軍進行之弓三飛彈追擊測試,是彈體比東風─15彈道飛彈之攻擊彈頭大兩倍以上的標準一型防空飛彈,加上前者最大速度高達6馬赫以上,而後者卻只有3.5馬赫,追擊與攔截目標的差異如此之大,孰易孰難,高下立判,無庸置疑。
由上述所論可知,20日之弓三測試,實是虛晃一場給予媒體宣傳的表演秀。
(本文取自8月2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