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前的寧靜?金融市況能否平靜至年底 要看信用情況
對金融市場而言,夏末市況平靜得十分詭異。聯準會(Fed)8月底舉行的傑克森洞年會沒傳出什麼「新」聞,美林公債波動率指數(MOVE)目前降到3月美國區域銀行動盪以來最低點,外匯波動率指數(CVIX)也接近今年低點,反映市場一點也不「恐慌」。
然而,總體經濟情勢並非毫無動靜。美國經濟數據強得出奇加深聯準會(Fed)利率升得更高、更久的疑慮,日本朝未來收緊貨幣政策邁出重大一步,而中國經濟數據令人惴惴不安,也提供市場憂慮的理由。
夏末市況平靜是風雨前的寧靜嗎?
更奇的是,一股趨勢轉變顯然在進行中,那就是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穩定攀升,目前已攀抵過去15年來未見的高點,過去50個交易日平均高懸在4%以上——上回出現這種情形,是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前的那個夏天。
彭博資訊報導,Walth Ehhancement Group高級投資組合經理人Ayako Yoshioka指出,目前美國已開始出現信用惡化跡象,包括「貸款拖欠率回升、放款損失逐漸增加」等,而Fed決策官員「很清楚這些情況」,也十分明白之前一連串升息的「延遲效應」,所以如今「進入觀望模式」,決定「謹慎行事」,不想砸沉經濟。
「中性利率」成辯論焦點
此刻經濟學家激辯的話題之一,就是所謂的「中性利率」(neutral rate,或r*),也就是既不「限制」也不「刺激」經濟成長的利率水準。這種利率難以預測,通常唯有在事後憑後見之明才能確定。但基本上,如果經濟動能相對強勁,「中性利率」會理所當然持穩在較高水準;如果經濟動能遲緩,「中性利率」將會降低。
近來情況顯示,市場對「中性利率」的預測逐漸走高,這正是近來10年期美債殖利率走勢呈現的型態。
所以,這是否意味著「中性利率」隨經濟展現韌性而穩定上揚?或者,美債殖利率走高,意味著利率(和殖利率)如今真的變得限縮成長動能?
鮑爾說法可鷹可鴿模稜兩可
Fed主席鮑爾在傑克森洞年會演說談論此議題,最引人熱議的一段話顯示,他似乎認為貨幣政策已呈現「限制」性。
鮑爾那段話是這麼說的:「實質利率如今是正的,且遠高於對中性政策利率的主流估計值。我們認為,目前的政策立場是限制性的,對經濟景氣、招聘和通膨形成抑制壓力。但我們無法確定利率的中性水平何在,因此貨幣政策的限制性水準究竟在哪,總是有不確定性。」他接著表示,今年來,美國成長一直高於預期。
整體而言,該怎麼看?
信用情況成年底關注焦點
紐約梅隆投資管理公司美國總經部門主管Sonia Meskin的解讀是:「如果成長比預期強,是因為政策延遲效應,那就屬鴿派展望。如果比預期強是因為經濟極有韌性,且會持續如此,那麼就是鷹派展望,他們或許必須再度升息。鮑爾並未表明他的觀點是哪一種。」
鮑爾未明說,或許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但市場正押注「經濟續強是因為緊縮貨幣政策的效應會延遲顯見」,而美國家庭在疫情期間領得政府大撒幣發給的紓困金/振興支票,得以緩和消費支出受升息的衝擊,可能已拉長Fed緊縮政策從實施到抑制效應浮現的間隔時間。
彭博分析指出,目前市場行情尚未呈現信用壓力,高收益債券重返17個月高點。
不過,2023年的最末幾個月,市場最大的關注焦點將是信用情況。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