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讓卻寸步不讓 藍白不合問題始終在人
藍白合政黨協商進入總統參選人產生方式的深水區,從全民調、民主初選,國民黨再提出仿德國式及日本式的兩個新方案,但內容換湯不換藥,民眾黨則仍堅持全民調,想除舊布新,結果仍在原地打轉。
藍白整合,問題始終在人,如果沒有要合的誠意,任何機制、方案都會變成不可行,再談也談不出結果。
國民黨提出第一個方案用組合對比民調加立委參選人投票,包裝了日本模式,但拆穿看就是民調加初選各半,這和侯陣營之前提出的全民調、民主初選各半的主張,有什麼不一樣?
由小雞選出「最強母雞」乍聽合理,柯文哲第一時間居然也有興趣,但再評估又覺得被設局。兩個方案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前提,無論侯柯配或柯侯配都會贏過賴蕭配,在比組合不是比個別候選人且哪一個組合都會贏的前提下,再把立委參選人投票加進去,這不就是比「黨的動員」?那柯文哲要不要也把73個選區立委全部提滿,大家再來比投票?
第二個方案是在候選人組合對比外,加入政黨支持度各占二分之一。其實從7月全代會開始,藍營早就提出此一建議,甚至不比個別候選人支持度,比組合支持度,黨內也早有建議,大可不必繞一圈還套上一個德國模式。
候選人加政黨,或候選人組合加政黨,國民黨以「準全民調」稱之,但基本上就是「比民調」,政黨支持度納入,可以呈現候選人之外的政黨實力,也可對各自政黨的黨內及支持者有所交代,至於合不合理、可不可行關鍵在候選人和政黨支持度所占的比例。
但是,柯文哲表面上看是讓,卻也是寸步不讓,柯堅持做候選人民調,卻不接受政黨實力的民調,就算柯定義這是退讓、候選人只贏到誤差範圍內就認輸當副手,但只要有手機民調,年輕人支持度占比高的柯文哲也穩贏不輸,柯說的讓步、民眾黨主戰派說風險大,其實「很失真」。
藍白過招數回合,表面都說要整合,只是不斷用新話術包裝,持續在原點打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