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炒作「認知作戰」強辯 更證陳明通心虛
前國安局長陳明通「又」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喊冤了,這次還加了一個新名詞「認知作戰」,不過,這樣的新觀點,不但無助為論文抄襲案解套,反而更見證陳明通及其支持者要為論文抄襲案辯護,已經到了黔驢技窮、無計可施的地步。
幫陳明通以「認知作戰」辯護的,包括為其新書寫序的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新書作者洪浩唐等人。沈伯洋把論文抄襲案類比成「關西機場事件」,並直指「國內的政治鬥爭事件,在中國駭客加入之後整個變了調」;張宏林則說「中共見獵心喜,透過台灣境內的協力者」操作此一事件。
換句話說,就是把當初批評、監督論文抄襲者,都一律打成「中共認知作戰的在地協力者」。
但真相是如此嗎?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演變成政治風暴,雖然與其「民進黨提名的桃園市長參選人」脫不了干係,陳明通被放大檢視,則與其國安局長身分有關。追根究柢,還是案子發生後,林智堅本人死不認錯。
中華大學論文抄襲案後,林智堅被發現連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也有問題,蔡英文總統還以民進黨主席身分,要黨內多宣傳林智堅論文的清白。也因為如此蠻橫不講理的態度,才讓此事件成為民進黨在2022年九合一選戰的軟肋,甚至連林智堅退選,都無法化解危機。
炒作此事件是「認知作戰」,對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來說,當然是很迅捷且有效率的做法,論述不用太複雜,只要說「批評民進黨對中共有利、對中共有利的就是認知作戰、所以批評林智堅論文案是認知作戰」即可。
陳明通拿出一些他認為是「關鍵」的證據,但這些證據過去無法說服民眾,無法說服台大學倫會,現在當然也說服不了任何人;會祭出「認知作戰」的新招,就是想把問題導向意識形態對立的層次,以爭取更多認同。但相同招式用多了,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論文抄襲案,瞎扯認知作戰,也就是在說自己其實有多心虛而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