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美隔空抓藥 瞎子摸象簡化問題
美國主流媒體刊載質疑國軍戰力的新聞,消息傳回台灣,自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報導所述現象大體不能說錯,卻嫌瞎子摸象、隔空抓藥,真正具體能發揮的效果,恐怕是幫劇集「零日攻擊」造勢。
美方指出國軍後備體系看似龐大,實則裝備訓練不足,蔡英文時代就是新聞話題;國防部為此延長教召日數,替後備部隊編預算採購槍砲,縣市後備旅常備幹部由不到15人,大幅擴至175人。恢復1年制徵兵第年,政府預期9127人入伍;不料申請緩徵超乎預期,國防部長顧立雄4月在立院下修至6936人,也躍上媒體版面。
後備改革問題仍多,但總是有進步。義務役男選擇念大學,4年後多數人還是要入伍。上述兩個現象,都算逐步緩解中。華郵提及賴總統在黃埔百年校慶指責「投降主義」,如非有意配合造勢,否則恐係對台灣政情與兩岸關係過度簡化。
對台灣國防而言,後備、義務役,甚至民眾認同分歧,都談不上明顯而直接的危機。真正圖窮匕見的嚴重人力荒,是作為常備部隊核心的志願役人員。依據立院報告指出,2022年與2023年上半,18個月內志願役減員9600餘人,比率高達6%,令人心驚。
人力缺口的解方,是提升軍人的行業價值。除必須進一步改善待遇,還要改造組織文化,但絕非如部分綠色側翼所言,把問題轉化為撻伐「老黃埔」。另方面,政府高層也該想想,面對規模數十倍於己的假想敵,不「伐謀」、「伐交」而只求正面硬槓,又如何禁得起長期反覆的磨耗?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