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製探測儀 拚年底升空登月
近年各國積極展開重返月球的任務,台灣的中央大學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預計最快於今年第四季,搭上日本民間的登月小艇發射升空,執行地球到月球的輻射量測量等任務。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日前已經主導發射五顆小型低軌道衛星,本次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和日本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HAKUTO-R二號任務登月小艇合作;團隊已於本月中前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筑波太空中心,確認軟硬體,預計今年底有機會跟著小艇登月。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解釋,自2020年起,世界各國開始重返月球,例如在月球上建設儀器、為長期居住做準備,甚至利用月球資源前往其他太陽系星球。台灣的國家太空計畫雖已有30多年,但過去的任務都在2000公里以下的低地球軌道,且最高只有飛到800公里。
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當中的游離輻射環境充滿嚴苛的挑戰。張起維舉例,中大先前發射的其中一顆人造衛星,現因輻射出現異常,導致有時無法解讀回傳的資料,本次開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主要目標,就是測量地球到月球間,輻射劑量對人類電子產品產生的影響。
張起維說,進入深太空的設備,除400公克、相當於一包茶葉的重量限制外,體積也僅比手掌略大,還需在太空極端溫度、耗電量少於一瓦的情況下,生存至少四個月、抵達月球,對團隊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
張起維說,這項計畫耗資逾台幣1900萬(約60.8萬美元),包含ispace探月小車的「乘車費」及打造設備的價格;他笑稱,這可能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登月,所以在探測儀上打上中央大學LOGO,也把參與的同學名字,印在電路板後方。
周景揚表示,中大在太空領域深耕50多年,走到今天是「中大一小步,台灣一大步」。中央大學表示,太空科技的發展,人才培育是關鍵,此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研發,除教授領航之外,也有太空系校友、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參與,同時能培養他們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