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餘震逾1200起 15小時連震180次 1年內都要留意
4月3日花蓮地震後餘震不斷,中央氣象署原預估餘震將趨於平緩,不料自22日傍晚起,接連發生多起規模5以上地震,光是昨天凌晨就連續發生多達83起地震,其中包括兩起規模6以上,不僅讓不少人一夜難眠,連專家也直呼「不太尋常」。氣象署認為,未來半年到一年都要留意餘震,但規模7以上餘震機率較小。
根據氣象署統計,4月3日花蓮地震以來,截至今天上午6時13分,主震以及餘震已有1223起地震。原以為餘震數量已逐漸趨緩,22日傍晚突然出現多起規模5以上餘震,短短15小時內就有180起餘震。對於短時間密集增加多起較大規模餘震,不僅專家密切關注,氣象署昨也邀上百位專家學者,針對此次花蓮地震召開研討會,交換意見。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4月3日花蓮地震後,截至目前已超過千起餘震,先前的餘震多發生在震央北邊,且數量已有慢慢衰減,代表能量已逐漸釋放完;22日傍晚起陸續出現一系列較大地震,研判仍為同一序列餘震,位置多在4月3日花蓮地震震央的南邊,主因北邊能量釋放完畢,應力調整轉為南邊開始釋放。
吳健富表示,因為先前震央南邊較少能量釋放,可能一次以較大規模形式釋放,研判從22日傍晚為起點,後續還是會有規模4至6的餘震,且至少持續半年到1年。他也說,一般餘震發生的頻率跟規模會愈來愈小,預估應該不會再有超過規模7或6.5餘震,但也不排除像這幾天有特別大的情況。
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指出,規模7.2主震至今總共釋放約42顆原子彈的能量,1951年曾發生一起規模7.3地震,之後也出現規模7.1和10起規模6以上餘震,雖然兩者狀況不可相提並論,但也不排除這次有規模7的餘震可能。
另外,22日起突然增加的餘震當中,深度兩公里內(含兩公里)的極淺層地震已有7起,其中,22日更有一起規模3.6地震,深度僅1.1公里,引發關注。吳健富指出,可能是該處地質有特殊構造導致深度較淺,也可能是速報結果存在誤差,過去在九二一地震時也有這樣的誤差狀況。雖然淺層地震對震央附近影響較大,但傳遞範圍反而不遠,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403花蓮強震重創中橫及蘇花公路,雖緊急搶修陸續恢復通行,但昨天凌晨餘震不斷,中橫東段天祥至太魯閣多處崩塌落石,公路局緊急封閉,今早將視餘震和路況再決定是否恢復3時段通行。氣象預報未來一周山區恐有大雨,用路人憂心行車安全,公路局表示中橫和蘇花都沒立即性危險,將持續監控,若決定緊急封閉會發訊息提醒。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擔憂會有更大餘震,昨宣布即起至5月7日暫停轄內生態保護區內各項活動,原已核准的入園許可及空拍許可全部作廢。
地震後中橫公路東段167.7公里天祥至184.5公里太魯閣柔腸寸斷,經公路單位搶修才勉強恢復,但僅開放每天上午8時至9時、中午12時至1時、下午4時至5時等3個時段通行。前天起餘震不斷,昨天凌晨的餘震規模甚至達6.3,該路段持續崩塌落石,公路局雖調度大型機具進駐搶修,但因餘震不斷,考量行車安全及縣府宣布全縣停班課,決定暫停開放,若無法在預定時間今天下午5時搶通,會提早公告。
公路局東區養護分局太魯閣工務段表示,174.1公里處流芳橋是峽谷最窄的地方,本月20日已因餘震造成落石,儘管已調度大型機具搶通,但只要地震一搖,對岸岩屑就會彈到公路上,相當危險。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