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醫院專科排名為何台灣兒科表現最佳 專家分析優劣勢
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近期公布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台灣在九大科別中,排名最佳的為兒科,是排名第16的台大兒童醫院,專家認為「預期當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且台灣在小兒心臟科、感染科、風濕免疫等領域都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30歲以下兒科醫師面臨斷層,補足人力是一大重點。
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說,我們的兒科發展已經很多年,到目前為止,尤其是台大醫院在各次專科人手都很充足,而且都是非常有經驗的主治醫師,所以我們在科技發展、醫療服務等領域都跟得上國際腳步,加上亞洲兒科強的較少,「我們排名前面是預期當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
可是這些人現在都是50至60歲左右,黃立民話鋒一轉道,後面都沒有人了,現在30至40歲已經是一個大斷層了,30歲以下更慘、人更少,「現在反映的是舊日時光」,對於10年、20年後的狀況覺得憂心忡忡,但也沒辦法、時代就是這樣在走。
台灣兒科醫學在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小兒風濕免疫等領域,都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其他如神經科、血液腫瘤、遺傳學等科別,也都能跟得上國際腳步,除少數如遺傳科目前人還不是太多,其他的科別目前的人力、素質與產出的教學研究及成果等,在亞洲區都算是非常領先,這段時間確實兒科醫學發展還不錯,但後續傳承的確較令人憂心。
遺傳學在小兒科領域中屬於相對冷門的科別,黃立民說,這個科別的人不多,主要是因為一開始走的人就很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容易沒有成就感,因為發現一個疾病卻沒辦法治療,但現在技術進步,如黏多醣症,出現酵素替代療法;小兒血液科投入的人也相對少,雖然白血病、淋巴瘤等,都是重要的疾病,但畢竟是癌症科別,壓力會很大。
小兒科有分英國路線和美國路線,前者對於小兒科醫師的要求是「全能」、什麼小兒科疾病都要看;後者則認為要有專精的領域,台灣的發展偏向美國路線,對於小兒科未來的發展,認為還是要先把整個小兒科的人力補足,才有辦法顧及次專科發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小兒科教授黃高彬指出,兒科發展表現佳,主要的原因如:現在孩子生得少,父母相當重視,進而對於疫苗有較高接受度,即便是費用相對高的自費疫苗,如腦膜炎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以及先前尚未列入公費時的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因為做好預防,進而能防止重症發生;台灣的健保制度,能涵蓋大部分的小兒醫療,也是優勢之一。
針對政府對兒科醫師祭出的獎勵,黃立民認為成效不彰,把錢給看「重難罕」的,但這群人大概只佔10%,但有90%左右疾病相對沒那麼嚴重,代表醫師有9成時間花在「非重難罕」科別,卻沒有得到加給,只有進這個行業、到那些很難的次專科薪水才會高,認為還是要將行業平均薪水提高才有用。
黃高彬點出,隨著醫學系學制改變等制度因素,升上主治醫師可能都30多歲,體力是一大挑戰,加上少子化因素,孩子只要半夜發燒、拉肚子等症狀,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等照顧者,都會緊張得一直找醫師,醫師很難好好休息,所以即便有1萬元的加給,或許寧可多休息;在醫療處置方面,兒童和成人也有不同,以打針為例,小朋友因為血管細,又容易動來動去,處理上就會比較複雜,症狀表述方面,患者與照顧者的描述,也可能沒那麼精確,往往需要仰賴醫師本身的經驗判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