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周邊多處山火未熄 紐約市天空灰霾 空氣質量驟降

川普國防部長黑馬 政權交接小組已聯繫這位眾議員

遠見高峰會/AI空襲 iKala創辦人程世嘉如何替人類求生提解答?

不斷追尋意義,是程世嘉心中的不變。「無論AI怎麼變化,你至少要一直嘗試去找出『你想要的東西』。」(圖/遠見雜誌提供)
不斷追尋意義,是程世嘉心中的不變。「無論AI怎麼變化,你至少要一直嘗試去找出『你想要的東西』。」(圖/遠見雜誌提供)

從搜尋引擎到生成式AI,人類世界似乎抵擋不住高科技的大舉入侵。但程世嘉在新書《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表示,未來未必如此悲觀。

自2022年底ChatGPT問世後,生成式AI燃起的熊熊烈火,似乎炙熱得讓人類節節敗退。

的確,和AI一起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的關鍵字,是取代和消滅,從體力到腦力、從藍領到白領,人工智慧快要沒有敵人;就連思考和創意等傳統的智性高地,也無法倖免於難。看著人類棄守一座又一座城池,我們還能如何自處?

「世界越快,心則慢。」這是藝人金城武的廣告詞,也是iKala創辦人程世嘉新書《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的開頭。

在AI領域打滾20年,他把自己每日每夜站在生成式AI空襲最前線的經驗,濃縮提煉成這本解答之書。人們感受到生存面臨威脅,於此眾聲喧譁之際,他不卑不亢地提出回應。

做為Google台灣第三號員工,並創辦專攻雲端服務和數位轉型企業iKala,程世嘉親身經歷雲端崛起和大數據概念普及,也見證人工智慧如何冷飯熱炒、破繭而出的歷程。每次科技變革,都能讓產業重新洗牌,但生成式AI不只在業界發酵,一般民眾也有熱感。這次改變到底哪裡不一樣?

AI加劇競爭、弭平門檻

「最大差別在於AI從幕後走到幕前。」接受《遠見》專訪,程世嘉解釋,不管是購物網站或串流平台,背後都早有AI身影,但世人對AI的認識不多,也沒有太多機會接觸,遑論要熟悉AI。

然而,OpenAI推出ChatGPT後,成功打破人類和機器溝通的障礙,人們這才發現,原來人工智慧不是難懂的高深概念,而是近在咫尺、能直接互動的技術。「不用是工程師,一般人就能用自然方式互動。」無論是對話品質還是使用上的自由度,都上升到新的層次。

就企業來說,即便原先沒有特別使用AI,這次也深刻有感。程世嘉解釋,生成式AI具備聽、說、讀、寫等不同能力,職場上有多種應用場景,明顯提升員工效率。以終為始來看這樣的發展,生成式AI有明確用途後,讓數位轉型找到出口,比起先前常見的「為做而做」,這次企業知道,投入資源就能有收穫。

從正面角度觀之,程世嘉認為,AI驅動的進步不只是線性成長,而是指數等級的變化。當AI滲透到每個領域,整個社會甚至是全世界,都能享受豐厚果實。

以個體來看,AI也讓人迎來自我升級的盛世。因為科技磨平汲取新知的門檻,不管是新技能、程式或專有領域知識,隨著工具和方法推陳出新,只要有心學習,語言和科系背景再也不是阻擋人們前進的限制。

不過,程世嘉也提醒,AI的角色就像放大器,強者使用它能變得更好。但負面來看,AI也拉大人們之間的差距,讓人力市場變得更兩極,像在OpenAI中,有以一擋百、年薪達到數千萬元的明星工程師,外包商裡也有只能拿幾十塊時薪、慘遭壓榨的資料標記員,M型化趨勢更加明顯。

另外,因為在新世界裡,掌握AI知能、理解程式運作,成為基本常識,也加深競爭強度。「因為當資訊人人都能取得,就不再是競爭門檻。」工作者求學時的文理組背景,已不能用來當作不認識技術的遁辭。

「獲取」和「組織」資訊都改變

20年前,隨著Google搜尋引擎問世,記憶和獲取資訊的方式改變,強記硬背的重要性下降,也讓專家和教師開始思考,哪些知識該外包、哪些該內化?又有哪些能力可以放棄、應該著重培養其他知能?

歷史反覆重演,20年後,生成式AI粉墨登場,人們再度苦思,當機器加深認知能力,組織和精煉資訊的方式跟著改變,又有哪些是關鍵且重要的知識與能力,不該將主權讓渡出去?

從Google工程師到iKala執行長,程世嘉親歷兩次巨變,讓他感觸頗深。「田徑選手不會跟汽車賽跑,只是現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勞力轉變到腦力也外包。」他指出,不管生成式AI背後機制是否真的能夠「理解」,至少它已經超過文字接龍,可以高度模擬人類的推理能力。

只要人類提供框架,AI就能撰寫出邏輯通順的完整文章,也可以整理雜亂資訊,淬煉出有一定價值的摘要。「如果我們連這種推理、批判性思考、整合或是摘要長文的能力都比AI差,真的就是腦袋整個外包了。」事已至此,人類還能如何掙扎求生?

「組合人際」能力難以被取代

程世嘉建議,應珍視三種能力和心態的價值:企圖心、專注力和專業能力。

「看到汽車都跑那麼快,幹嘛還要學跑步?」程世嘉再度以田徑選手為例,解釋他反對這種悲觀論點。AI的能力固然漸次提升,有人開始想著躺平,但人之所以為人的寶貴之處就在於,我們擁有尋找人生意義的企圖心,社會能夠進步,也是因為有人想理解世界怎麼運作,在竭力追尋意義的同時推動發展。

「超越機器、找出自己獨特價值的企圖心,這個很重要。如果連想都不想,就真的不像是人了。」若還願意奮力一搏,至少不用擔心被AI消滅。

另外,隨著短影音、社群媒體、手機通知,一步步擄獲注意力和認知資源,保持專注力、把事情做深,就變得更重要。

專注,不只是當下做到心無旁騖,長期來看,還要不因市場短期波動便心癢難耐,忘掉主戰場、拋下核心能力,一味跟風。程世嘉提醒,AI發展固然迅速,但它無法憑空創造價值,而是幫助企業提升既有產品與服務、協助個人結合原先的專長。因此,不要為了搭順風車,就忘掉腳下所踩的土地。

另外,專業能力不只是學院中的書本,更要走出溫室,在戰場上實際累積。程世嘉強調,AI能組織資訊、也能給予建議,但無法在真實情境的脈絡(context)下做出決策,更無法解決問題;AI也許善於組合資訊,但我們多出的能力是「組合人際」,不管是協調、溝通、領導還是同理,甚至是說服他人,都是工作者在職場打磨多年難以取代的價值。

對心急難耐的工作者和學生,程世嘉補充,可以執行三個步驟:第一,先認識AI的能力疆界,知道現在它能做什麼、還不能做什麼,就不會過於驚慌;第二,研究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應用,拆解工作流程、尋找AI能介入之處,藉此提升效率,讓自己變得更好;第三,在做為放大器的AI以外,縝密思考在新環境之下,要如何提升技能、增進知識,並時刻確認行走方向。

他認為,世界再怎麼快速變動,心中也有些部分永遠不變。縱然狂風強震不斷,台北101有阻尼器鎮守,人類也是一般。只要願意堅持,有著向前狂奔的渴望,便能在晃浮塵世中站穩腳步,樂觀迎接新的一天。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作者: 程世嘉   

採訪整理:蕭玉品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4月30日

程世嘉提醒,AI的角色就像放大器,強者使用它能變得更好,但負面來看,AI也拉大人...
程世嘉提醒,AI的角色就像放大器,強者使用它能變得更好,但負面來看,AI也拉大人們之間的差距。(圖/遠見雜誌提供)

AI 人工智慧 Google

上一則

家庭主要照顧者 兒子占28%取代媳婦

下一則

黑白集/雞肋海基會 怎好意思暴增預算?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