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遠見高峰會》台灣將有另一座「護國神山」? AI聯手醫療雙強升級
當AI走入醫療領域,台灣科技業與醫療業該如何攜手合作,共同升級醫療服務,創造雙贏局面?這個影響未來、重中之重的關鍵議題,在2024第22屆遠見高峰會今天(7日)登場的「AI加值 醫療升級」專題論壇,有著精采的交流火花。畢竟,AI與醫療雙強聯手,若能如虎添翼,甚至再起另座「護國神山」,對台灣來說,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台灣在面對現今的AI浪潮,該如何利用自身產業上的優勢,更上層樓?另外,AI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台灣又有哪些產業可藉此升級?2024遠見高峰會11月7日的第二天議程,便針對此議題,以「AI加值 醫療升級」為題,進行第八場專題論壇。這場論壇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暨發行人王力行主持,與談人包括明基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借重他們的產業經驗,提出AI聯手醫療的願景。
王力行:醫療與科技攜手模式,台灣備受期許
首先,王力行在引言時指出,醫療與人人都有關係,世界衛生組織(WHO)2005年提出「數位健康」(eHealth)一詞後,一步步邁入AI發展進程,如何藉其協助,提升醫療品質,值得關注。
她表示,天下文化出版的《AI醫療革命:GPT–4與未來》一書作者,在給台灣讀者的序文中提及,台灣擁有優異的醫療品質,加上高科技發展蓬勃,有責融合兩者,把如何應用分享給全世界。這,是作者對台灣的期許。
不過,台灣的確是動起來了,像是1991年進入明基公司的陳其宏,他在2013年擔任佳世達總經理後,便開啟四大艦隊轉型啟動,成績優異,且市值蒸蒸日上,其中最重要的醫療艦隊,不僅朝智慧醫療發展,也起步得早。
陳其宏:AI仍在幼兒園階段,日後能做更有價值的事
談到及早布局,陳其宏回應,AI對醫療產業而言,原則不離三大構面:一是巨量資料,量體愈大愈好,提升其精準程度;二是算力,這也是台灣掌握程度最高,能肯定台灣未來10、20年的蓬勃發展;三是演算法,也就是軟體。
他表示,較擔憂的是軟體面,台灣「吃硬不吃軟」,並未具備整個軟體發展的環境。而台灣的大數據(Big Data),正是醫療產業的大問題,彼此不互通,格式也不統一。以各醫院病例來說,格式未統一,AI就看不懂,資料無法串聯,若能按美國國際標準互通,才能發揮大數據效益。
陳其宏指出,旗下事業體系、位在中國大陸的蘇州、南京明基醫院,讓智慧化真正在醫院落地生根,成為從踏入到離開,都能深刻感受得到的「智慧醫院」。當科技業走入醫療業,絕對能發揮很大的功能,藉由智慧化,減少繁瑣行政流程,並把勞力工作交給機器人解決,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轉而提升更有價值的服務,就有機會提升生產力。
提到對於智慧醫院的指標,他表示,一是病人要有不同體驗,從踏進醫院那刻起,最先開車到院內停車場,直到最後走出醫院,都能感受智慧化格式應用,手機一機搞定;第二,醫護人員感受也要不同,減去不必要的繁文縟節,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有價值的事物上,吸引醫護人員來到智慧醫院任職;第三,在管理層的高度看來,所有資料管理者都能看得到資料,且提供即時資訊,連結雲端,解決問題。
不過,陳其宏也直言,AI仍在「幼兒園」階段,民眾在生活中至多接觸ChatGPT,很多企業還沒真正開始,不用期待太高。當然,好的切入點在於,AI不見得取代人工,但能讓每個人做更有意義的事,對台灣升級也有助益。
張育美:大數據融合,政府責無旁貸
對於如何打造「流著AI血液」的醫療體系,張育美表示,卸下立委工作後,她就積極推動AI用於臨床診療,讓患者深刻地有感轉變。她以旗下醫院的「智慧藥庫」為例,注入如「自動販賣機」的概念,經由醫師、藥師確認後,便能簡化藥物取得流程,讓醫護人員把主要時間用於專業照護。
她也提及,9月赴蘇州明基醫院參訪,院區規模大,但一切井然有序,掛號、看病順暢,付費也是透過行動支付,讓過程變得輕鬆萬分。反觀,台灣醫療業強,可惜並未融合大數據,各醫院各司其政,尤其一旦要轉院,過程十足辛苦。
張育美強調,數據未融合,就不是大數據,當前法令明顯不合時宜,應研擬精進。加上醫療業想要的,科技業時常未能滿足,以致當前科技公司產出的智慧醫療,普遍不見成效。她認為,唯有整合才是力量,台灣政府應扛起責任,促成醫療業、科技業雙強聯手,以AI升級的絕佳條件,打造另一種型態的「護國神山」。
邱冠明:注入人才落實,拉近與AI距離
做為醫院管理者,邱冠明指出,台灣以中小企業發展見長,各家醫院亦然,過去多發展自己的系統。幸好,當前各家醫院開始努力完成資料整合,衛福部資訊處亦有相關計畫,只是仍須一段時間發展。他也說,20年來,紙本病歷進入數位化,產生各式數據後,就有機會做「數位優化」。
他笑說,AI當前雖很夯,但仍處於「有夢很美,逐步落實」階段,「充滿很多dreamer,但需要更多doer,」否則AI會和我們保持距離,這正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寫照。例如,目前健保卡連結的雲端資料,不但所見期限有限,如患者歷經三年癌症醫療,但醫師只能看到近半年資料,也是目前有待克服的問題。
邱冠明指出,面臨少子化後勞動力不足的現實,現在所有醫院更力拚人才永續,把勞動力交由機器人處理,醫院確實需要更多輔助,才能讓專業人士做更專業的事。因此,對醫院來說,數位轉型也成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他也笑說,醫療領域對AI充滿期待,若能讓醫護人員騰出手做更專業的事,也是台灣未來要走的方向,日後「醫療人員有溫度的服務,可能是需要加價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