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不良性貧血缺乏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 有3大症狀
再生不良性貧血屬於一種罕見的骨髓衰竭疾病,會出現貧血、易疲勞、易感染、不易止血等症狀,由於造血系統出問題,其臨床表徵不僅為貧血,還包括多種血球數量的下降。
台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提醒,特定患者如再生不良性貧血,在補充含鈣食品時須謹慎,以免與治療藥物發生不良交互作用,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治本方法 還是骨髓移植
再生不良性貧血有三種症狀:1.缺乏紅血球:貧血、臉色蒼白、心跳過快、倦怠、容易疲累。2.缺乏白血球:容易感染。3.缺乏血小板:出血點、容易瘀青及不易止血。
王建得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主要依病人年齡決定治療方式,對於年輕患者或病情嚴重者,建議盡早考慮骨髓移植。然而,由於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不易尋找,免疫抑制療法成為另一可行的選擇;對於缺乏血紅素的患者,輸血雖然能緩解症狀,但治本的方法還是骨髓移植。
對於年長患者,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難度增加,因此國外治療準則推薦使用免疫抑制療法當作第一線治療。雖然免疫抑制劑有助於治療,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第一線治療中,若傳統免疫抑制劑效果不彰,TPO-RA(血小板生成劑)成為重要的治療選擇。
TPO-RA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是一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動劑,可促進血小板的產生。根據國外治療準則,若一線用藥三個月後療效不彰,建議追加或轉換TPO-RA藥物。此藥物有口服和皮下注射兩種劑型,可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選擇,且兩者的作用機轉和副作用不盡相同,臨床上互轉仍然有效,例如:若口服治療效果不理想,或是有頭痛副作用時,可轉換成使用皮下針劑。
口服特色:吞服方便,但須空腹服藥並注意飲食與生活型態,與「金字邊」保健食品或含鈣食物錯開服用,以免陽離子影響藥效,同時需要持續追蹤肝功能。
針劑優勢:每周只需注射一次,治療方式相對簡便,也不須注意空腹服藥與肝功能限制。為長期控制病情,建議可由醫生和病人共同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飲食用藥 當心交互作用
「為何治療卻成效不彰?」王建得表示,患者生病已經很辛苦了,如須配合服藥空腹限制,無法想吃消夜就吃,造成生活時間安排與心理上的負擔。尤其是年長者,由於共病情況複雜,因保健需求可能補充牛奶及許多保健食品如:鈣、鋅、鎂、鐵等陽離子產品,皆會影響口服藥療效。需要更加注意這些食物與藥物間的交互作用,故提醒患者在選擇治療藥物時應留意這些因素,才能將治療效果最大化。
★TPO-RA治療 病患終於止血
一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因為容易出血,一檢查竟發現血小板數量低下,出血症狀相當嚴重。每周都要輸血才能減輕出血,生活與治療相當辛苦。然而,骨髓移植配對困難以及第一線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故尋求TPO-RA治療,在三個月積極治療後成功止血,血球數量逐漸回升。患者終於能夠重拾正常生活,這也讓醫師深感欣慰。
最後,王建得呼籲再生不良性貧血病人要保持規律的生活,注重健康飲食,減少感染風險,避免劇烈運動和避免進入擁擠的公共場所。總之,無論是否能找到相合的骨髓移植,病人都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和日常保養找回健康。
(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提供,http://healthnews.com.tw/)
FB留言